一個人想過一條不熟悉的河,在沒有前人給出經驗、沒有船也沒有橋等情況下,如何分清這條河哪個地方水深,哪個地方水淺。水深的地方有可能淹死人,而水淺的地方人能夠淌水過。在事先不知道這條河詳細情況下,就只能以身試水摸索著河裡的石頭,以較為保守的甚至原始的方法逐步摸清情況並想辦法安全涉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摸著石頭過河
- 外文名:wade across the stream by feeling the way
- 語言形式:民間歇後語
- 解釋:比喻辦事謹慎,邊乾邊摸索經驗。
比喻義,引申義,現實套用,內涵闡釋,名人語錄,
比喻義
摸著石頭過河--穩當些。(歇後語)
摸著石頭過河-穩穩噹噹。(歇後語)
摸著石頭過河--步步穩妥 。(歇後語)
引申義
告誡大家做事不要盲無目的地做,要把路和事預先做好準備再做,不要不懂硬做,這樣只會失敗。
現實套用
摸著石頭過河,是因為首先要認清自己作為一個普通投資者的被動地位,所以才更不能蠻幹、瞎撞,而是在戰略目標清楚後,實施中還需要用戰術探明的一種嘗試過程。首先確定了是想要過河,只是選擇了一種摸著石頭走的作法。當然過河的辦法也許有很多種,可以走橋過,可以坐船過,也有的人乾脆淌著水大步過。但是大多時候你根本就不知道離橋還有多遠、船什麼時候會來,如果非要硬等橋搭好、船已到時,再與千軍萬馬搶過、搶坐,路看似好走,目的還真不一定能達到;而如果直接淌著水大步過,也不管它水深水淺,深一腳、淺一腳,過不過得了河完全取決於運氣,那結果十有八九得被河水沖走。
摸著石頭過河首先是認識到自己市場角色後的一個策略性選擇,其次是一個在實戰中試探落腳點、搞實踐的方法,再次又是一種經過成本分析、大勢分析後做出的一種適當手段。就以最近的走勢為例,兩千一百點的時候,水流又深又急,怎么也摸不到石頭 ,那咱不妨先撤撤腳,很快就感到水真的淹過來了,那就再退一步。幾天的功夫跌到了一千九百點,雨過天晴正好行路,就順著淺灘再往前走,不是咱著急,實在是這河裡隨時都有水,你要是害怕就可能永遠也落不下腳。但是同時也要切記“欲速則不達”,有目標、看長遠都沒錯,但是若不看條件不看時機的一味求快、蠻幹,成長、壯大、取勝的目標不成,倒真有可能被大水衝到爪哇國去。
內涵闡釋
一、“摸”河裡石頭的過程,就是人們“認識”河流的過程。
“摸著石頭過河”,並不意味著人們不能借用任何其他工具。“摸”的時候,也就是“認識”的時候,不意味著人們只能用手、腳去“摸”或“認識”,而不能借用任何可以幫助人們認識河流的工具。
二、“過河”,就是人們征服了擋住人們前行的河流的結果。
“過河”或者說“征服河流”,並不意味著人們在“認識”河流以後,只能淌水、游泳過河,而不能藉助其他工具過河。也並不意味著人們在“認識”河流以後,只能從某一個地方出發,只能在某一個時間開始,而不能優選地方、優選時間、優選過河方式過河。還不意味著指揮或帶領人們過河的人,不管過河的人的死活,只在具備“信心”的時候,就要求大家過河。 “摸著石頭過河”比“只有信心才能產生勇氣和力量,只有勇氣和力量才能戰勝困難”,科學多了。
摸著石頭過河,是對腳踏實地、尊重實踐、從實踐中摸經驗摸規律,努力做到實事求是的一種形象說法,也是推進改革健康有序發展的一種重要改革方法。這個方法,不僅在改革之初行之有效,而且在整個改革進程中都是行之有效的。我們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事情,只能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覆過程,逐步取得規律性認識。實踐中,對必須取得突破但一時還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採取試點探索、投石問路的方法,先行試點,鼓勵創造,鼓勵探索,取得經驗後再推開。我國的改革開放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就是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局部到整體不斷深化的過程。這種漸進式改革,避免了因情況不明、舉措不當而引起的社會動盪。我們黨是在一個13億多人口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領導改革開放,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失誤,一旦出現就無可挽回、無法彌補。
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隨著改革不斷深入,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要求更加注重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同配合,把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改革有機銜接起來,把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有機銜接起來,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
名人語錄
鄧小平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