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癢了,還是摸痛了

摸癢了,還是摸痛了

《摸癢了,還是摸痛了》是2013年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更、韓石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摸癢了,還是摸痛了
  • 作者:李更 韓石山
  • 出版社:北嶽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7月27日
  • 頁數:293 頁
  • 定價:29.8 元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37838733, 7537838739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赤練蛇文叢·當代文壇酷評四:摸癢了,還是摸痛了》全書分為四類:文學評論,文學社會現象點評,生活雜感,人物品評。對於當代文化時事嬉笑怒罵,評品人物毫不留情,一針見血,其文筆犀利,機智不失幽默。這是一位人世挑剔者、一個主流文化叛道者的經典力作。

編輯推薦

摸是批評的方法,癢抑或痛,是被批評者的感覺。說白了就是,搔到癢處了,還是搔到痛處了。但願被批評者,有種又癢又痛、痛了又癢的感覺。對於當代文化時事嬉笑怒罵,評品人物毫不留情,一針見血,其文筆犀利,機智不失幽默。
這是一位人世挑剔者、一個主流文化叛道者的經典力作。1998年作者曾以《李更如是說》走俏圖書市場,先後在長江文藝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時代文藝出版社、珠海出版社出版個人文集17種。其文風犀利幽默。內容包含文學評論,文學社會現象點評,生活雜感,人物品評。

圖書目錄

韓寒、方舟子的文字怨
讀北島散文的感想
翻版
不好互換的角色
零打碎敲主義
廢物利用
從書本到書本
描紅
盲流的文學
小說的尺度
缺陷之美
小仲馬:私生的文學
“閃光”與眼光
標準中的文學
文人與憋
可讀性
深入什麼生活
天下文章一大改
《2011南方詩歌年鑑》序
旁觀也是一種職業
蘿蔔的價值
抄得好看
一種酸澀
詩人的自卑與無恥
作協:破產?下崗?
有感金庸加入中國作協
小的我也不答應
正常
非意義的年代
詩歌雜誌已淪為傳銷組織
例外
團結
過期作廢的新聞寫作
唐駿讀博及其他
尷尬的職稱
口碑不好的書商
關於導演的創作年齡
誰活著誰就有話語權
著名的賠錢貨
相聲是怎么死掉的
背景:北京
不是審美疲勞吧
搶活人
苦肉計
現代錦衣衛
民眾性的自虐運動
不是冷漠的問題
騙子型人才
集體虛榮症
感恩
詐和者當罰
科學家的課題費
斯文掃地
財產在岳父那裡
不要刻意放大社會
鴕鳥式的否認
關於成立“二基金”的說明
北大的問題
繁榮的貧困
專家的待遇
作為文學青年的時代
文學的記憶
雜文是一種探險
關於讀書
盲從的閱讀
換“書”記
超過王小波
同流
稿費
嫉妒
不要賺窮人的錢
CBD
麻將經
花邊新聞
紀念遲翁
我認識的鄺金鼻
不求成功,但求獨特
文人不會做
誰是下一個
易中天快要變成余秋雨
活著的詩歌
關於朱湘
路線鬥爭與個人恩怨
詩歌編輯的自留地
說到錢鐘書,我們當然需要一個立正
想想托馬斯
李一的問題是殺富濟貧
歷史的底片
臉皮厚,可長壽
名詞解釋——200位當代中國作家的公眾形態

作者簡介

李更,年過半百,現居珠海,1998年曾以《李更如是說》走俏圖書市場,先後在長江文藝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時代文藝出版社、珠海出版社出版個人文集17種。非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序言

序:文壇豈可無此君
韓石山
北嶽文藝出版社要出一套當代批評家的小叢書,已選了幾位,讓我再推薦一位,我推薦了李更先生。
與此公還是有點交情的。
差不多二十年前,湖北老作家李建綱先生來太原探親,好像是他的一個弟弟在太原某工廠任職,順便來寒舍看望,隨行的有個年輕小伙子,坐定之後李先生說,此乃犬子也。看去愣愣的,跟李先生的儒雅相比,像個街頭的小混混。出於禮貌,也問了兩句,好像是什麼大學畢業,眼下在珠海發展。問過也就撂過,沒有放在心上。
多年之後,方發覺我實在是有眼無珠,怠慢了高人。
肯定是那次相識,給他留下了壞的印象。像是要故意羞辱我似的,隔上幾年,就寄一本他的集子給我。前幾天整理書房,歸攏了一下,竟有五六本之多。想來還有沒寄我的,合起來就更多了。
我所以推薦,並非因了交情,也不是因了出書之多。這年頭,是不能以出書多少論人的,得看是什麼樣的書,寫的是什麼,又是怎樣的寫。
準乎此,我要說,在當今文壇上,李更是一位獨特的作家。
其獨特之處在於,敢說真話,想到什麼,覺得對的,就寫了出來,既不在乎時勢的禁忌,也不在乎他人的非議,我行我素,了無掛礙。
這樣說,好像是個愣頭青、猛張飛似的,真要這樣,也就沒什麼可稱道的了。他有他的操守,也有他的眼光,絕不裝模作樣——使出老虎的力氣去撲兔子,或是什麼也不撲,只裝個撲的樣子;也不人云亦云——將瞎子都能看見的東西再說上三遍,還要說這是什麼獨到的發現。這已成了當今批評界的常態。李更沒這些本事。他的本事在於,總能在別人忽略的地方,或是看了裝做沒看見的地方,發現文壇的矯情與虛偽、社會的弊端與醜惡,質直地說了出來。
最讓我佩服的是,在指出這些矯情與虛偽,弊端與醜惡時,總是指名道姓一語中的。不會說上多少好話,再來個可愛的小尾巴,說上一句看似批評,實則是另一種表揚的話,或是說上一句批評的話之後,再來上幾句恭維的話作為找補。他批評什麼人什麼事,就是這個人這個事,判斷依憑直覺,是非全在良知,不繞彎子,不拖泥帶水。
這就要說到他的文筆了,真叫個爽快,真叫個過癮。比如說易中天:“他出名以後的表現,越來越有餘秋雨第二的感覺,不容許別人批評,連自己喜歡的文化人被人批評了也不行。”(《易中天越來越像余秋雨》)比如批評陳凱歌,一開頭就說:“陳凱歌一向喜歡說大話,說了大話還不容許別人有其他意見,如果有,他就要罵人無恥。”(《誰活著誰就有話語權》)看的過程中,有些地方,我也並不是完全同意。比如他對一位女作家出任某省作家協會主席的非議,理由竟是,這位女作家名氣不大,而名氣不大的判斷則是,“小的我孤陋寡聞,雖聽說她的名字,卻沒看過她的作品,因為沒有口碑的作品我是不看的”(《小的我也不答應》)。還有,他說陳凱歌、姜文、田壯壯等電影藝術家,都是“著名的賠錢貨”(《著名的賠錢貨》),其中還提到我喜愛的電影藝術家賈樟柯,就覺得他說的有些過了。曾想,是不是把賈樟柯的名字抹去,又想還是不抹去的好。(李更讓我在看的過程中,有什麼覺得不妥的地方可以刪改。)
這就要說到,該怎樣看待李更這樣的作家,不是這一個,而是這一類。可以作個假設,如果文壇上沒有這樣的作家,是怎樣一個情形?眼前是光亮了,耳根是清靜了,只是,會不會有點單一、有點寂寞?這樣一說,就知道該怎樣對待了。幾乎可以說,正是有這樣的作家,我們的文學才像個文學,我們的文壇才像個文壇。
那就寬容些吧。
錯了。
寬容,不管說得多好,究其實,還是一種不屑,正確的態度應當是欣賞,是敬重。
他為我們開了風氣,他為我們帶來了活力。甚至不妨說,文壇豈可無此君!
這裡,我還要勸那些叫李更批評了的作家和藝術家,別心裡有什麼不快、有什麼怨恨,更別學什麼人,要告到法庭上,討個說法。那是最沒有出息的做法。應當是,你批評我,是看得起我,這就對了。
末了,還想對集子的名字作點解釋,《摸癢了,還是摸痛了》,初看,連我也覺得有點那個,細一想,對這本集子來說,也還貼切。摸是批評的方法,癢抑或痛,是被批評者的感覺。說白了就是,搔到癢處了,還是搔到痛處了。但願被批評者,有種又癢又痛、痛了又癢的感覺。
2012年5月2日於潺湲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