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紅英

摘紅英

詩詞原文

《摘紅英》趙汝茪

東風冽。紅梅折。畫簾幾片飛來雪。銀屏悄。羅裙小。一點相思,滿塘春草。空愁切。何年徹?不歸也合分明說。長安道。簫聲鬧。去時驄馬,誰家系了?

詩詞題解

這也是代擬思婦懷人、傷春怨別的作品。以“比”“興”手法,富情於景,婉約地寫情,和用“賦”的手法,直敘煩惱,直白地寫情,兩者結合,是它的明顯特色。詞章中,用語自然、淺白,跡類口語,可以看出詞人學習民間詞,從中吮吸滋養的端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摘紅英·東風冽》
  • 創作年代:宋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趙汝茪
詩詞鑑賞,作者簡介,

詩詞鑑賞

“東風冽。紅梅折。畫簾幾片飛來雪。”這是以景語起興的寫法,其目的是寫出大自然的節氣景物對二心所引發的那種感動。梅花迎寒而放。開於早春,其時春寒料峭,故以“冽”字狀寫東風。“冽”不僅是冷暖之感,也有力量之感,含有動吹之意。從中也透露出詞中女主人公的心理感受。“折”是折斷,凋落。轉眼間,紅梅已漸次凋落。紅梅是美好青春的象徵。“紅梅折”暗示著青春易逝,女主人公對青春易老的惋惜和哀傷。“畫簾幾片飛來雪”,凋落的梅花猶如翻舞的雪花有幾片吹落在閨房的畫簾上。這是觸景生情,惹人愁緒的景色。這意境與“梅花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舞”庶同。三句內在聯繫緊密。以上寫的是物候,是大自然的景色。下面轉至寫閨房情景。銀屏,華貴的屏風,詞中代指閨房。一個“悄”字,將女主人公寂寞、孤獨、沒有歡樂的信息向人傳告。無論大自然的景色,還是閨房情境,都是惹人離愁的。“羅裙小”,即衣帶漸寬之意,也就是人憔悴之意。因為人憔悴了,原有的衣衫顯得肥大了,只能新制一種較小較瘦的羅裙。所以“羅裙小”是“憔悴損”的委婉語。史達祖的《三姝媚》也造有相類的意境,“諱道相思,偷理綃裙,自驚腰衩。”原本“羅裙小”,是紅梅零落、春光易逝的自然環境和閨房岑寂、落落無歡刺激著主人公造成一種心理障礙、精神壓抑卻不能宣洩而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心裡叢生著離愁、糾結著相思,但詞人只用形象喻示,不作逕直表白,直到片末,才亮出“一點相思,滿塘春草”,這是有意蓄勢的藝術手法。如水滿平湖才猛然開閘,弓如滿月才讓箭離弦,目的是想收到駭人耳目、力穿重甲、搖人心旌的藝術效果。“一點相思”,從詞章上說,是對“羅裙小”原因的揭示;從寫法上,是直抒胸臆。“滿塘春草”,從詞章說,是對“一點相思”的形象描繪;從寫法上說,是以“比”寫情。詞人“賦”、“比”並用,情景相生,使全片頓時生出亮色。相思如滿塘春草的比喻,形象婉麗新巧,含義雋永綿長,堪稱篇中名句。
詞人在上片主要以物之形象為感發媒介來寫情的基礎上,下片,改以直接的敘述來表達女主人內心的情意,則是“賦”的手法了。可能這是為了更直率地表達怨情的需要。為此目的,詞人還將比較雅麗的語言改為較為率直如同口語一般的語言。“空愁切。何年徹?不歸也合分明說。”第一句,處於承上啟下的位置。“空愁”亦即離愁,是愛人離別後,虛度春光,心地空虛,一種百無聊賴的愁緒;“切”,指時刻縈繞於心,“剪不斷,理還亂”,使人“淒悽慘慘戚戚”,難以排遣的那種情狀。“徹”,有貫通結底、完、盡之意。何年才能完結呢?這是女主人公飽嘗離愁,不知其盡頭時的自問之詞,是於煎熬、煩惱中想急於擺脫卻又無可奈何的複雜情緒的流露,語氣沉痛。真箇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語言有極強的感情穿透力,能引起人感情興發的波瀾。“不歸也合分明說”,這是愛極而怨的責問,率直類真,確肖婦人含慍埋怨口吻,“也合”一詞,尤有神韻。但不管女主人是怎樣苦苦思念期盼,所思者依然杳如黃鶴,既不歸來,也不寄魚雁解說,這就不能不引起思念者的疑猜。“長安道。簫聲鬧。去時驄馬,誰家系了?”這是猜疑之詞。“長安道”,未必實指,只是指代所思者所去的處所,是如曾為帝都的長安一樣,是舞台暖響,絲竹盈耳的熱鬧繁華之地,其間煙柳狹斜在所難免。詞中以所思者乘坐的驄馬被系,來喻所愛者沉迷花柳,或移情別轉,另有所歡,懸揣這才是有家不歸的原因。凡多情女子,都怕作如是的推想,也不願這樣推想,但有時又不能不作如此的推想,其中微妙的酸楚之情,很難以言語道之。詞人卻借貌似曠達的淡語相問,將這種酸楚之情表述得觸手可摸,可知他對語言的駕馭,自有一種特殊的才份。
這首詞,不用典故,用語淺近,類似口語,但發幽燭微,極富情致,而清新自然,仍是婉約風味。寫法上則比、興、賦三體並用,將思婦那複雜委婉微妙的感情寫得淋漓盡致。由此可知,在詩詞的創作中,賦、比、興三體原無軒輊分別,關鍵在於詩人能否深刻把握並能成功地傳達出心靈和感情的興發、感動的生命。(邵璧華)

作者簡介

趙汝茪[約公元一二四七年前後在世。字參晦,號霞山,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宋理宗淳佑中前後在世。工詞,今僅見存於絕妙好詞的五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