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揚中市七橋中學
- 創辦時間:1945年7月
- 辦學性質:公立學校
- 學校類別:完全中學
因此堂曾是1939年10月下旬以葉飛為司令員的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與以管文蔚為司令員的江南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會師合編"之地。建校於此,意義深遠。
1945年,根據縣指示,組織七橋中學建築委員會,歷時3個月,建成校舍3進,房屋共15間,並著手招生工作。當時共錄取初一新生30名,編為一個班,後因時局原因該班解散。1946年初,國民黨發動內戰,新四軍奉命北撤。抗日民主政府指示以揚中縣旅滬同鄉會名義辦學,學校定名為"揚中縣私立八橋初級中學"。1947年春,國民党進占揚中並控制了學校,他們將學校改為公辦,易名為"揚中縣立八橋初級中學"。是年秋季招收一個國中班,約30餘人。在解放前夕,八中共有國中3個班,學生130餘人。
1949年4月23日,揚中解放,縣軍管會委派周寄塵、施正鈞組織校務委員來校接管,學校改名為"揚中縣初級中學"。從此,學校又回到了人民的懷抱。這年7月,八橋中學培養的首屆畢業生正式畢業。暑假後,為適應教育事業發展需要,縣決定在八中增設一屆簡師班,招收國中畢業生就學,學制一年。又另辦一個師訓班,招收在職教師進行培訓,時間亦為一年。因國中不能附設簡師科,故將校名更為"揚中縣八橋中學"。1950年秋,蘇南地區學校調整,八橋中學簡師科轉至棲霞師範學校,師訓班結業後亦未再辦。至此八橋中學成為單一的普通中學。1949年下半年,學校成立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支部,1950年,成立了中國教育工會基層委員會。1951年學校增設一個國中班。
1952年下半年,為了發展揚中教育事業,縣政府決定將八中大部分年級遷至縣政府所在地三茅鎮附近的中八字橋關帝廟舊址新建"揚中縣立中學",八橋鎮原校址則保留初一、初二(共6個班)。1955年下半年起,八中與縣中正式分開,並更名為"揚中縣下八橋初級中學"。學校開始有了黨員領導幹部。到1957年時發展為9個班(三軌制),學生數達400餘人,又增闢了圖書室、閱覽室、儀器室、實驗室等。
從1958年下半年起,學校招收了兩個班高一新生(1961年首屆畢業生為88人)成為完中,校名改為"揚中縣下八橋中學"。 同年,學校開始建立黨支部。黨支部的建立,進一步加強了師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並注意在教師中發展黨員,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在各項工作中的助手作用。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學校一度受到衝擊,教學秩序遭嚴重破壞。但文革結束前,學校漸趨穩定。1972年八中正式改名為"揚中縣八橋中學"。結束"文革"十年浩劫後,學校又一次獲得新生。1976年冬季開始,恢復了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恢復了正常教學秩序。1977年起,學校招生廢除推薦制度,實行升學考試制度; 從 1980年開始,恢復了國中三年制;1983年曾另辦一個高中職業班,用以培養農副開拓型人才。1994年,揚中拆縣建市,學校更名為"揚中市八橋中學"。 1996年下半年揚中市八橋第二中學併入,1999年下半年興隆中學高中部分師生併入,2004年下半年永勝初級中學整建制併入。
自1995年創建省級教育現代化學校以來,學校面貌日新月異,規模日益擴大,十年時間等於重建了一座現代化完全中學。十年來,八中教育教學碩果纍纍。師德師風建設成績突出,中考、高考、教科研以及師生各類競賽成績喜人。驕人的成績也讓學校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的肯定。在較多的榮譽面前,八中人正豪情滿懷,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