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在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需求側—供給側消費理論模型”基礎上,結合中國居民消費特點與存在的問題,借鑑美國、日本保持較高居民消費率的經驗,從長效機制層面提出提高中國居民消費能力的對策建議。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我國經濟發展中合意消費率與合意居民消費率確定及預測 第三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的特點及存在問題 第四章 相關概念界定與居民消費能力長效機制理論分析 第五章 我國居民消費理論模型構建與實證研究 第六章 美國保持高居民消費率及對我國的啟示 | 第七章 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刺激居民消費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 第八章 偏向性技術進步、資本超額利潤與勞動收入份額 第九章 地方政府競爭與經濟成長方式轉變 第十章 我國產出缺口價格效應的部門差異 第十一章 提高我國居民消費能力長效機制的構建 參考文獻 |
|
|
|
創作背景
2014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提出要努力擴大消費需求,發揮好消費的基礎作用,順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完善消費政策,改善消費環境,不斷釋放消費潛力。因此,構建中國特色的消費理論,研究中國擴大居民消費目標,構建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的長效機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基於此,《提高我國居民消費能力長效機制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對核心概念“居民消費能力”“長效機制”進行界定,並從一般性理論分析角度將經濟體內居民消費能力的機制分為推動機制、拉動機制、制約機制和調節機制四個機制。機制如要長效,需要制度予以保障並監督制度的運行。立足於中國消費實際,歸納了中國居民消費的若干特點,這些特點是構建中國居民消費函式的前提。以選擇理論為基礎,沿著從微觀消費函式到巨觀消費函式的構建思路,借鑑中國消費函式的做法,構建了中國居民的微觀消費函式與巨觀消費函式。該書構建的中國微觀、巨觀消費函式從消費需求側與供給側相結合的角度來闡釋消費問題,並且考慮企業生產率對居民消費的作用,引入異質性工人,考察收入分配狀況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因而更加深入、更加全面。這種區別並不是增加或減少幾個參數的簡單問題,而是表明構建理念的不同,用一種全新的思想來理解與解釋驅動居民消費的因素,因而這是較為重大的差異。從一定意義上說,該書構建的中國“需求側—供給側消費理論模型”對於充實中國的消費理論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接著,作者對該巨觀消費函式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較為符合預期。當期勞動收入份額、當期相對全要素生產率、當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下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當期拉動因子對當期居民消費是正向影響,當期基尼係數、當期居民儲蓄存款利率、當期融資約束對當期居民消費是負向影響等。
該書對美國1929—2010年、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1956—1973年)保持較高居民消費率經驗進行了分析與歸納。發現美國、日本保持較高消費能力的機制為:現代化的消費理念、國民經濟較快增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收入分配較為平均、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充足的消費信貸、較為發達的服務業等。
該書對如何提高中國的勞動收入份額、如何提高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如何調控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了專題研究。該書根據居民消費能力長效機制的理論分析,依據構建的“需求側—供給側消費理論模型”以及在中國的實證檢驗結果,結合中國的消費實際與美國、日本擴大居民消費的經驗,認為當代構建的提高中國居民消費能力的長效機制應包括:一是改善居民獲取收入的主觀條件;二是增強推動機制;三是加強拉動機制;四是減弱制約機制;五是正向利用調節機制;六是強化制度保障與監督制度運行等。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吳振球,男,1974年1月18日生,漢族,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現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經濟貿易系貿經教研室主任、產業經濟學(貿經)碩導組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