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牽復位法

治法。是髖關節後上方脫位的一種治療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提牽復位法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髖關節是全身最大的杵臼關節,結構又最穩定,一般情況下不容易脫位,只有受到外界強大的暴力時才會發生。髖關節脫位多見於青壯年,男性發病率高。根據暴力的方向及髖關節所處的位置不同,可造成股骨頭移位情況,可分為前脫位、後脫位和中心脫位。其中後脫位較常見,約占85%左右,中醫對髖關節古稱“髀樞”、“大膀”,俗稱“骱”。《傷科補要·臀骱骨》載:“胯骨,即髓骨也,又名髁骨。其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納髀骨之上端如杵者也,名曰機,又名髀樞,即環跳穴處也,俗呼臀骱。若出之,則難上,因其膀大肉厚,手捏不住故也。”
前人通過不斷地研究摸索,根據髖關節的解剖結構,總結出了提牽復位法以治療髖關節後上方脫位。該手法操作簡便、易行。

中醫套用

1、方法詳解
患者仰臥,一助手以兩手按壓兩側髖關節髂前上棘處,固定骨盆。術者面對患者站於患側,一手持足踝,一手持膝部。先使髖關節屈曲90度,然後改為一手持小腿下段,一前臂置患肢膕窩部,將患肢向前上方提牽。同時可配合徐徐搖晃和伸屈髖關節,持小腿的手可同時向下壓小腿的下段,以增加提牽力量,使股骨頭向前滑動,納入髖臼內,聽到復位響聲,逐漸將患肢伸直。
如患者肌肉發達,用此法不易復位時,可增加助手協助,一助手固定骨盆,助手扶持患肢小腿,將髖膝關節屈曲90度。術者面對患者,兩腿分站於患肢兩側,以兩手置於患肢膕窩部對扣向前上提牽,同時持小腿的助手牽壓小腿下段即可復位。
2、適應病症
髖關節後上方脫位。
3、操作要點
助手固定骨盆,術者根據髖關節的解剖結構,通過調整小腿的位置以及利用肌肉的牽拉力量將髖關節整復復位。
4、使用注意及禁忌
復位後局部作熱敷;復位後臥床時需腿伸直,外展30度至40度;若手法復位失敗,及時改用手術切開復位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