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假說

這個觀點認為不同社會群體的成員之間接觸的增加會有助於減少群體之間的偏見和歧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接觸假說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概述,原因,接觸假說前提條件,

概述

肯尼斯,克拉克和瑪米在20世紀40 年代的玩偶測試,種族隔離強化了歧視,引起黑人兒童發展出自卑和自我憎恨的感覺。相反,接觸假說認為在不同種族群體之間增加交流和接觸能降低偏見和歧視的水平。
例如,在一項關於20世紀40 年代紐約的兩個公開公寓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相比於居住在隔離公寓的家庭主婦,被隨機選擇的白人主婦能包容她們的有較高自尊的黑人鄰居,並且更加喜歡交叉種族居住(75%對25%)。然而,其他研究則表明有些案例顯示了偏見的微弱降低,還有一些案例中的偏見甚至不降反升。在1998 牽,托馬斯·佩蒂格魯回顧了所有關於接觸假設的已有文獻,得出結論認為可以培養友誼的接觸更加有可能減少偏見,因為友誼傾向於產生積極的取向(比如說移情),並且減少消極情感(比如說焦慮)。

原因

首先,不同群體間人們的接觸增多可以增進他們對彼此間相似程度的認識。知覺到的相似性能夠產生高度的相互吸引。第二,雖然刻板印象是頑固而難以改變的,但當有足夠多的與原先的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出現,或是當人們遇到大量例外的情況時,這種印象是能夠被改變的。第三,增加接觸有助於阻遏人們形成先前形成的外群同質性錯覺。基於這些理由,群體間的直接接觸也許是抵遏偏見的有效方式。

接觸假說前提條件

接觸假說必須是在特定的條件下:群際互動要求他們的社會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他們之間的接觸得包括相互合作與相互依賴的過程,並允許他們在個人層面上相互認識,必須要有維護群體平等的規則,以及有關人員必須將彼此看成是各自群體的成員代表。在這些條件下,最初相互敵視的群體通過接觸,確實能夠消減彼此之間的偏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