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澳大利亞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派屈克·懷特的長篇名作。本書以十九世紀中葉一支探險隊深入澳洲內陸、神秘失蹤為藍本,展現了人與自然、靈魂與肉體之間的漫長鬥爭,是一部新的“天路歷程”。作者還生動地描繪了上個世紀澳洲殖民地的風土人情。
作者簡介
自相矛盾的多重性格又勾勒出沃斯極其複雜的人性特點。沃斯探險的失敗則是他人性內在的善與惡衝突的必然結果。正如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沃斯的精神伴侶勞拉所說的那樣:“沃斯是一個善惡並存的人”沃斯身上的惡,首當其衝便是他的狂妄與自負。而產生這一思想的根源,就在於他對權利意志的頂禮膜拜。沃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欲在大沙漠中自由地馳騁,實現自己的超人夢。同時,也試圖憑藉著這股力量駕馭探險隊,征服每個探險隊員的心靈。然而結果又怎樣呢?一次次不合乎理性的判斷,導致他犯下一個又一個錯誤:例如,指揮失誤,耽誤行程;強行過河,導致麵粉全部落水,加劇了糧荒;射殺自己的愛犬,向同伴證明自己的堅強等。所有這些瘋狂的舉動促使他快速走向自我毀滅之路。 在痛苦地等待死亡的降臨的過程中,沃斯幡然醒悟,明白了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他意識到與上帝抗衡,挑戰自然大道、違背客觀規律的不可能性。惟有謙卑與信仰上帝才能在精神上挽救自己。沃斯在死亡中,完成了精神上的超越。
文學作品中人物、人物關係、事件以及相關的價值觀點,都是當時社會生活在作家筆下的反映。因此,懷特筆下的沃斯表現出的精神上的衝突,是跟他們那個時代分不開的。
不言而喻,小說中的沃斯形象之所以呈現出如此鮮明的、善與惡衝突的性格特點,實則反映了作家懷特本人對現代人面臨的生存狀況的關注,以及對現代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懷特在<懷特說>一書中聲稱,“我感興趣的是容易犯錯的人類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沃斯的探險的背後,隱含著作者懷特對現代人生存困境的思考。通過對沃斯這個狂妄、自負的形象的刻畫,懷特表達了對“個人權利意志”的否定,也表達了對建立精神信仰的強烈呼籲。
一方面,沃斯探險的失敗,是其人性內在矛盾與衝突的必然;但是另一方面,沃斯試圖打破崇尚物質享樂世界中的傳統價值觀,積極嘗試重構新的價值觀的精神探索;並且在事實面前幡然悔過,勇敢地面對死亡,在某種意義上又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英雄”。畢竟他經過死亡的洗禮,從一個不可一世的狂人,回歸到一個閃耀人性光輝的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