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墩後棱蛇

掛墩後棱蛇

掛墩後棱蛇(學名:Opisthotropis kuatunensis)為游蛇科後棱蛇屬的爬行動物。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浙江、福建、江西、廣西、香港等地,生活習性為半水生。其主要生活於多森林的高山山澗的流水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掛墩後棱蛇
  • 拉丁學名:Opisthotropis kuatun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有鱗目
  • 亞目:蛇亞目
  • :游蛇科
  • :後棱蛇屬
  • :掛墩後棱蛇
  • 命名者:Pope
  • 命名時間:1928年
形態特徵,生境繁殖,分布範圍,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小型蛇類,全長0.5米左右。頭較小,略寬扁,與頸區分不太明顯;眼小,鼻孔側仰位。上唇鱗13~16枚,後幾枚常橫分為2片,唇邊尚有小鱗片;頰鱗1枚,眶前鱗和眶後鱗均為2枚,顳鱗1(2)枚+2(3)枚。背鱗均為19行,起強棱,外側弱棱;腹鱗150~168枚,肛鱗2枚,尾下鱗62~65對。背面橄欖棕色或棕黃色,自頸至尾有不太明顯的黑色縱紋;腹面黃白色,尾下鱗有雲斑。
掛墩後棱蛇掛墩後棱蛇

生境繁殖

生活於高山山澗流水中或林下溪流中,半水棲,夜間活動,白天潛於水底石縫中。食蚯蚓、蝌蚪、蛙卵。卵生。

分布範圍

分布於浙江(龍泉)、江西(井岡山)、福建(武夷山市)、廣西、香港。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