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糞工

掏糞工

掏糞工也就是公廁管理員、廁所管理員、保潔員,只是叫法不同,主要職責就是維護公共廁所的清潔。廁所是人類文明的標誌,而公共廁所則是社會進步和城市發展的產物。其對社會公共事業所作出的貢獻十分之大。

由來,演變,打油詩,大學生,

由來

中國最早出現掏糞工的年代無從考證,但被社會正式承認則是1953年。在中國1948年到1978年的30年間,掏糞工人勞動強度大,收入微薄,社會地位一直比較低下。
據說,掏糞工人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的真正提高,則是改革開放之後。以河南為例:1978年12月,鄭州市正式明確“肥料社送給蔬菜隊的糞便,每噸收費4元,憑蔬菜隊出具證明,再由市財政補貼8元。”當時二七區共有5個貯糞點,240名掏糞工人負責160多座公共旱廁。如果能夠完成定額任務,每個掏糞工人每月可收入360元,這在當時,也屬於較高的收入。
1985年,郊區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隨著農民種糧、種菜積極性的提高,大量使用化學肥料,掏糞工這個職業再一次走到了命運轉折的十字路口。到1992年,河南鄭州正式行文明確了各區城肥隊屬於集體事業單位,掏糞工人變成了事業全供單位的職工。

演變

中國政府為了改善掏糞工工作環境,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公廁衛生條件,開始逐步投入資金將過去的旱廁改建為水沖式公廁,又投資購置真空吸糞車直接從化糞池中抽取糞便,徹底結束了掏糞工挨家挨戶叫門、勺舀肩挑的歷史。
2003年10月,隨著全市公廁全部免費開放,過去的掏糞工人,逐漸成了公廁管理員。
公共廁所這個單純解決人們“方便”的場所,在這30年裡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早的篷席茅坑變成了土壘的旱廁,又變成磚混結構水沖式廁所,到現在的景觀式建築;內部也從單純設定方便之處,變成了一個充滿人性關懷的地方:衣帽鉤、梳妝檯、殘疾人專用……這個過去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卻真實地記錄下了時代進步足音,成為城市文明的象徵;而掏糞工這個職業,也在時代大潮中隨著公廁的變化,逐漸定格在人們的記憶之中,消逝在社會視線之外。

打油詩

掏糞工,掏糞清污鬧市中。剷除世上骯髒物,不怕身沾臭與腥。有人見我掩鼻走,你說這樣可公平?城裡如今現代化,平房都已變高層。排污管線連成網,遍尋不見老茅坑。上班俺也用電腦,滑鼠確比馬勺輕。正高興,吃一驚,卻見論壇有茅坑。幾坨大糞隨處屙,幾隻蒼蠅亂嗡嗡。多年職業成習慣,看見污濁眼不容。舞起滑鼠當馬勺,蒼蠅穢物一勺清。

大學生

掏糞工
2008年12月13日,在西南大學的畢業生招聘會上,最耀眼的是廣東東莞的一家環保公司,他們開出10萬年薪招聘大學生做清淘化糞池業務員。面對高薪,大學生“掏”還是“不掏”,這家企業是真心求才還是譁眾取寵。民生的源頭在於就業,僅有文憑換不來一日三餐,現實逼迫畢業生轉為務實,在此情境下,我們也就不難懂得為何萬人爭搶一個公務員職位、家政服務應聘攤前也絡繹不絕、掏糞工崗位也有人願意嘗試等道理了。撇開少數畢業生思想境界的高尚,更多畢業生選擇到基層當村官、到西部地區當志願者和零工資等靈活就業方式,無疑屬於“識時務者”,而在農民工招聘會上也能看到大學生的身影,也就不足為怪了。 一邊是找工作並不輕鬆,一邊是有工作卻沒人做,問題到底出在哪兒,是人才過剩,還是觀點落後,是專業不對口,還是崗位不合理。反思起來,當兼而有之。現在,大學生已經帶頭改變了擇業觀念,雖然這種改變有些被動與無奈,但畢竟將社會向前推進了一步,可悲的是,社會卻沒有很好地適應這種推進,還在對這種現象說三道四,甚至不被見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