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第6集

掌故第6集

《掌故第6集》是2020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掌故第6集
  • 作者:徐俊,嚴曉星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2020年7月1日
  • 開本:32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10114609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掌故》的讀者和作者,大多是愛書人。本集以茅子良先生《1973-1979:上海書畫社的木版書》一篇開場,相信足以“令人目明”。傳統的雕版印刷在特殊歷史環境下重放異彩,如今豈可再得。茅子良以參與者的身份,翻檢檔案,摩挲實物,尋訪故舊,完整重構這一過程,堪為當代出版史的重要文獻。雪克先生回憶一個甲子前為學校買書的經歷,有故事,有人情,有時代氛圍,韻味十足。艾俊川先生從自己珍藏的畫冊《養壽園圖》說開去,揭出養壽園在袁世凱政治生涯中的意義,挖掘極深。胡文輝談陳寅恪筆下的“新名詞”,許禮平談高伯雨的一篇集外文,也無不是從書中來,眼光見識,各擅勝場。
記述人物,向為“掌故”以及《掌故》的重點。本集七位新作者,專注人物的倒有六位:虞雲國、高林、沈慧瑛、苟世建、譚苦盦、陳鈴。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譚苦盦與另三位老作者劉永翔、劉聰、宋希於,這次的題材皆“事關風月”。飲食男女,人皆有份,聖賢難免,其中自有掌故,但講什麼、怎么講,仍然關乎情懷,關乎趣味。馬一浮的隱痛,梅貽琦的心事,吳湖帆、周鍊霞的糾結,總是加深了後人對那個時代與人物的理解;陳白塵的那一段情感風波,作者也未嘗津津於事件本身,而是有悲憫,有哀矜。
三十多年前,章品鎮先生以一篇《花木叢中人常在》,回憶《花木叢中》的作者周瘦鵑先生,後來他將追記前輩的文章結集,即以之冠名。如今嚴鋒拿出同題之作,寫的是父親辛豐年與章品鎮長達七十年的君子之交。在疫情尚未平息之際,“花木叢中人常在”這七個字讓人感觸良深。春夏如約來去,世間不復舊時,人與花木同盛,果真是最美好的心愿。

圖書目錄

1.1973-1979:上海書畫社的木版書 / 茅子良
朵雲軒歷史上一直以木版水印畫名聞天下,行銷中外,唯獨這六年多時間,刻印木版書是個例外。巧得很,這四種書除了兩種古書,首刻馬恩著作一種,最後刊刻毛主席詩詞一種。古今中外均有涉及,可稱書界佳話。
27.買書記往 / 雪 克
業內有個行規,如有珍本、稀見之書,要先問滬圖。不收,再問鄭振鐸先生長住上海代為其收書的專人。再不要,才能外銷。
33.養壽園紙上考古記 / 艾俊川
袁世凱在養壽園,確曾廣為散發他披蓑垂釣的照片。這是和刊印詩集一樣的引導輿論之舉,表明袁世凱安心養病、不涉世務,以消除當權者的戒心。無論吟詩還是垂釣,都帶有明顯的表演色彩,離不開養壽園這個舞台。
62.前朝舊影:上海市文史館一瞥 / 陳.鈴
五十年後,回看當年發生在文史館的討論,應該說,面對政治局勢的波濤暗涌,文史館裡歷經風浪的老先生們,大多數守住了道德良心的底線,這是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80.陳寅恪論著中的新名詞 / 胡文輝
陳寅恪使用新名詞最多者,最突出乃至突兀者,正是他滿紙“河東君”的晚年巨著《柳如是別傳》;用得最頻繁的,卻是一個指涉軍事方面的用詞:煙幕彈!
99.羅孚日記中的北京生活(上) / 高 林
上級決定《反攻》和《挺進報》合併,可還沒有等到《反攻》的人員和《挺進報》接頭,《挺進報》就被破壞了。有人問羅孚,你如果沒去香港,會不會也成為紅岩的烈士。羅孚說,大概不會吧,依趙隆侃的聰明和機智,他會通知我先跑掉的。其實,重慶地下黨組織被破壞後,趙隆侃的脫險是非常僥倖的,現實常常比小說更加激動人心。
125.順德本《華山碑》的兩次抵押 / 李 軍
李棪繼續與容庚保持往來,間接證明兩人的關係並未因此惡化,鄧氏“無賴”一說似不過徒逞口舌之快而已。
136.花木叢中人常在——章品鎮與辛豐年 / 嚴 鋒
記憶中父親主動去看望過的人,只有兩位,一位是章伯伯,一位是賈植芳先生。父親是個看上去極度內向的老宅男,幾乎從不主動與人交往,退休後幾乎從不出門,從不參加任何社會活動。他有一種焦慮感,總覺得來不及了。來不及什麼?來不及看書。他年輕時就被人視為書呆子,年老了就更加任性。
155.季海先生片談(中) / 王學雷
季海先生曾向我說他“最討厭小報記者”,而龍春正是“小報記者”。當先生問龍春在哪裡工作時,我怕瞞著反而不好,竟然俱以實告,說“他就是您所討厭的小報記者”,而先生卻沒有特別表現出介意之色,相反是接談甚歡。
166.親炙徐無聞師二三事 / 苟世建
“但是,”無聞師話鋒一轉,特別告誡我們:“學篆書一定要學法度謹嚴的範本,而明人篆法已壞,切不可學!”
184.尋找金嘉 / 沈慧瑛
四個月後,顧文彬對這卷唐人寫經還念念不忘。從同治十二年五月初二致顧承的家書中,可以了解他的迫切心情:“邠卿殘經究是古物,稍加亦可,且系故友,不必與之丁丁校量也。”
206.馬一浮斷弦不續究實 / 劉永翔
理學大師會稽馬一浮先生,十七歲娶妻,婚後二載餘,夫人湯潤生即不幸棄世。時先生年才二十,嗣後竟終身不娶。其故眾說紛紜……
212.《作家筆會》里的“殷蕪” / 宋希於
楊英梧終於不曾寫出自己的故事,但仍有頗沉痛的記述……在投射之下,迎面狠擊過陳白塵一拳的他如此厚道,但仿佛仍有隱痛。
232.“還剩舊時月色在瀟湘”——梅貽琦日記之“珊” / 譚苦盦
據說,楊淨珊在婚後曾愛慕過胡適,多次匿名或以英文名Zing shan去函索愛。而胡適卻“勸其決絕”,楊淨珊到最後“除了想像與夢,什麼都沒有”。直到梅貽琦的出現,情況因之起了變化。
254.吳湖帆和周鍊霞的一場情感波瀾 / 劉 聰
詞中之“百琲明珠好聘量”,透露出吳湖帆似乎已有聘娶周鍊霞的打算。這與三個月前所寫“莫道溫台玉鏡”相較,二者之間,吳氏的態度已發生了明顯的轉變,儘管這樣的轉變很可能是來自周鍊霞這邊的壓力,但吳湖帆最終能做出這一決定,也必然是經歷了長時間的痛苦與糾結。
269.遺札所見楊廷福先生的晚年學術 / 虞雲國
如今史學新進知道楊廷福其人的,似已不多。楊先生雖非偉人,卻也絕非碌碌常人。即就學術論,他有唐律研究與玄奘研究的成果傳世;倘就經歷而言,他的遭際也許仍不失為摹繪20世紀後半期中國知識分子群像的有用素材。
286.談高伯雨的一篇佚文 / 許禮平
大抵名士邀名,急求不畏權勢的美譽,於是將千差萬別的現實臉譜化,且有人套上開封包龍圖的角色,於是鬧得不可開交了。
298.編後語 / 嚴曉星

作者簡介

編者、主要作者介紹
徐 俊,1961年生,江蘇揚中人,現任中華書局執行董事。著有《敦煌詩集殘卷輯考》、《鳴沙習學集》等,另撰有《書札中的雪泥鴻跡——中華書局所藏向達致舒新城書札釋讀》、《附逆之外的梁鴻志——爰居閣譚屑》等。
嚴曉星,1975年生,江蘇南通人,媒體人、學者。著有《近世古琴逸話》、《金庸識小錄》、《七弦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梅庵琴人傳》等,編有《高羅佩事輯》、《民國古琴隨筆集》等。
茅子良,1944年生於上海。1964年於上海出版學校畢業後,任職於朵雲軒(後改名為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年任副社長,1984年兼任副總編輯。曾主持編輯《明十竹齋書畫譜》重刊工作,負責《中國美術全集》明代書法、清代書法、璽印篆刻分冊決審工作並代擬《明清篆刻流派概述》序文。著有《藝林類稿》等。
劉永翔,1948年生,浙江龍遊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著有《蓬山舟影》、《文學的藝術》(合著)等,另有《清波雜誌校注》、《袁枚續詩品詳註》(合注)、《亭林詩文集 詩律蒙告》(校點)等。
虞雲國,1948年生,浙江慈谿人,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著有《宋代台諫制度研究》、《南渡君臣:宋高宗及其時代》、《三聲樓讀記》、《水滸尋宋》等,另主持編纂《中國文化史年表》等。
艾俊川,1964年生,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獻學、出版史學者。著有《文中象外》,另撰有《不至異國,當得異書》、《鑑定金屬活字印本的幾個方法》、《小萬柳堂紀事》等。
嚴 鋒,1964年生,江蘇南通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雕蟲綴網錄》、《感官的盛宴》、《和而不同》(合著)、《跨媒體的詩學》等。
沈慧瑛,1964年生,江蘇常熟人。蘇州市檔案館副館長。著有《君自故鄉來:蘇州文人與文事稗記》、《過雲樓檔案揭秘》等,主編《吳雲信札》等。
高 林,本名徐時霖,文史學者。曾主編《羅孚文集》,另編有《羅孚友朋札輯》,整理《徐鑄成日記》、《徐鑄成自述:運動檔案彙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