掄花

掄花

掄花是河北省灤平縣火斗山鄉大店子村的傳統民俗文化,屬於民間花會中的一檔,在大店子村歷史久遠。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間。清時村中梁氏世祖從山東遷移此地,開始學習研究掄花技藝,是為了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免於火災而祭祀“火神”。光陰荏苒,時代變遷,這一技藝薪火不絕,流傳已有300多年。寄託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求。

2014年11月,“掄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灤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掄花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掄花
  • 分類:民俗
  • 地區:河北省灤平縣
製作過程,表演過程,文化遺產,

製作過程

掄花系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但極具表演性和觀賞性。製作材料簡單,但製作工藝要求較高,主要材料有鍋鐵、木炭、花筒及表演時所用的花架。鍋鐵需要將鑄鐵製成的鍋用石碾軋成均勻的小碎片;木炭必須是樺木或柏木燜制而成;花筒用12號鐵絲織成直徑15-20厘米、高40厘米的圓筒;花架由2根直徑為15-20厘米的木樁立在左右兩邊做柱子,用直徑為10厘米、長2.5米的木料做橫樑,用直徑10厘米、長2.5米兩邊帶有掛鈎的扁擔掛住花筒,做一“工”字形中心軸用來轉動扁擔使花筒產生離心力向四周甩花。

表演過程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表演時,先慢慢轉動花架,使兩邊花筒內燃燒的木炭產生離心力向四周甩濺鐵花,隨著轉動的速度增加,花筒內溫度升高,鍋鐵融化、鐵花飛濺,整個場地中央金花四射、流光溢彩,形成一座光線交織的光環,景象壯觀。
掄花
掄花
掄花須在夜晚進行才能達到最佳視覺效果。表演時,先由3至5人慢慢搖動,出現“繁星”閃閃;接著出現“小魚兒”飛竄;大約20分鐘左右開始甩花,當火燃燒正旺時,搖動花架的速度逐漸增加,平均5人一組輪流轉動,隨著速度的加快,金色的鐵水被一層層地甩出來,火樹銀花,耀眼奪目,氣勢磅礴,景象之美之壯觀,令人驚嘆。

文化遺產

日前,文化部辦公廳網站發布了《關於公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告》,在全國各地申報的1111個項目中,灤平縣民間花會表演項目“掄花”成功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