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襟見肘(捉衿肘見)

捉襟見肘

捉衿肘見一般指本詞條

捉襟見肘(拼音:zhuō jīn jiàn zhǒu)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莊子及其後學《莊子·讓王》。

捉襟見肘(襟:亦作衿,衣服胸前的部分。捉襟:整理衣襟。見:同“現”,露出)指整理一下衣襟,就露出了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爛,生活窘困;也比喻顧此失彼,窮於應付。連動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基本介紹

成語出處,成語故事,成語寓意,成語運用,同源成語,

成語出處

先秦·莊子及其後學《莊子·讓王》:“曾子居衛,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捉襟見肘”。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曾參居住在衛國的時候,日子過得十分艱苦。他穿的是用亂麻絮做的袍子,袍子只有里沒有面,而且顏色脫落很難看,破爛不堪。由於吃得差,他臉上常常浮腫,面容憔悴,手掌腳底都長滿了老繭。
曾參家裡經常揭不開鍋,三日不生火做飯是很正常的事情,十年之內家人甚至沒有做一件新衣服。他的帽子都不能碰,一整理帽子,帽帶子就會斷開;稍微提一下袖子,胳膊肘就露出來;一穿鞋,破了的鞋就會使腳後跟露出來。儘管如此困頓,但曾參卻毫不悲觀,也並不因此而憂愁。他時常拖著破鞋,高聲吟詠《商頌》,洪亮的聲音溢滿了天地之間,高亢的歌聲就像是敲打金石般那樣美妙動聽。
曾參品性純潔高尚,一直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天子幾次想讓他入仕,他都拒絕了,而且他也從不和諸侯們交朋友。所以莊子曾敬佩地說,注意培養心志的人會忘掉形體,注意養身的人會忘記利祿,而致力於大道的人會忘掉心機。

成語寓意

曾參窮得無米下鍋,仍然吟歌自樂。雖然不合時宜,而“甘貧樂道”的高潔美德卻值得頌揚。正是這種“捉襟見肘”的生活,和“甘貧樂道”的態度,曾參最終成為一代學者和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真正有修養、有道德的人,他們不會因外在環境而改變。在他們眼中,越是簡單的生活就越容易找到快樂。尚若人們想要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就必須面對各種精神和生活上的壓力,在過重的精神負擔之下,只會令人苦不堪言。若心為物役,整日裡患得患失,只會在悲觀和絕望的情緒下喪失心智。人生之路並不坦途,舉步維艱亦是在所難免。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對此不必耿耿於懷,與其庸人自擾,不如常想些人生中那一二分的慶幸與如意。漸入淡泊之境,長守其樂而不改。

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捉襟見肘”指整理一下衣襟,就露出了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爛,生活窘困;也比喻顧此失彼,窮於應付。連動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 運用示例
唐·李商隱《上尚書范陽公啟》之三:“捉襟見肘,免類於前哲;制裳裹踵,無取於昔人。”
宋·陸游《衰疾》:“捉衿見肘貧無敵,聳膊成山瘦可知。”
明·陸時雍《詩鏡總論》:“五言古非神韻綿綿,定當捉衿露肘。”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三四回:“攤上坐了一人,生得眉清目秀,年紀約有四十上下,穿了一件捉襟見肘的夏布長衫。”

同源成語

出自《莊子·讓王》的成語
明珠彈雀
踵決肘見
以養傷身
高官尊爵
上漏下濕
/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