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攻擊理論主要由多拉爾德、梅爾、米勒等人提出。指的是當人的一個動機、行為遭到挫折後,就會產生攻擊和侵犯性反應,從而引起犯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挫折攻擊理論
- 提出:多拉爾德、梅爾、米勒
- 類別:心理學理論
- 內容:人遭到挫折後產生攻擊
簡介,提出,
簡介
攻擊行為的”挫折-攻擊“理論是最早對攻擊行為進行解釋的心理學理論之一。公認的觀點是:”挫折總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行為“。
提出
這一理論主要由多拉爾德、梅爾、米勒等人提出。
攻擊的概念最先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認為,這是人的一種本能,即死的本能。挫折一攻擊理論認為,攻擊行為的發生必先有挫折。所謂"挫折"是根據某種願望進行有目的的行為時,由於內部或外部障礙,使欲求的滿足受到阻礙,這種狀態就是挫折。
多拉爾德認為,攻擊的發生強度與欲求不滿的量成正比,挫折越大,攻擊的強度也越大。具體說來,他認為,從經濟情況看,窮困者的挫折要比富裕者的挫折大,因此,窮困者的犯罪率也大;從年齡看,青少年要比成年人的挫折大,因而,青少年違法的比例要大;此外,家庭地位低下的、身體有缺陷的人、劣等種族的人等都挫折較大,所以攻擊行為也多。
梅爾則提出"挫折固執理論"。他認為,犯罪一般有兩種心理動力所引起,一種是心理欲求所引起,這種犯罪有偷盜、欺詐、拐騙、偷稅漏稅等。這種犯罪一般在行為前要考慮得失,得大於失才去犯罪。另一種犯罪是基於挫折而起的,有性犯罪、殺人犯罪等。這種犯罪往往不考慮以後的懲罰,不計得失。這是因為,挫折使人情緒顯著激昂。這時的攻擊行為是刻板的、固定的、甚至是無目的的。
米勒認為,挫折並不都引起攻擊。有的人受到挫折後反而增強了戰勝因難的決心;有人受到挫折後變得緊張、倒退、無動於衷或陷入空想等;還有的引起攻擊行為。他認為,一般挫折轉為攻擊,還需要環境中存在著引起攻擊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