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被動採樣與區域大氣傳輸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被動採樣與區域大氣傳輸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被動採樣與區域大氣傳輸》是2015年3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鹹德、鄭曉燕、王寶盛、江桂斌。

基本介紹

  • 書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被動採樣與區域大氣傳輸
  • ISBN:9787030434401
  • 頁數:244
  • 定價:78.00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3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B5
  • 責任編輯:朱麗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基於大氣被動採樣和其他環境介質的觀測數據,討論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在我國天津-山東長島地區、成都-臥龍山區等地的濃度水平、組成特徵、空間分布和季節變化,進而研究其區域性大氣傳輸、山地冷捕集效應、土-氣分配、森林過濾效應等環境過程,也分析了POPs的主要來源,源區和受體地區關係,區分其歷史殘留和近期輸入。書中還詳細介紹了POPs相對組成探針技術方法,其具體套用從幾百至幾千公里尺度、套用實例包括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全球範圍的大氣觀測與研究。書中也介紹了大氣被動採樣的原理、技術方法與裝置;綜述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大氣傳輸研究的現狀與動態。

圖書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第1章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大氣傳輸
本章導讀
1.1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國際公約
1.1.1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物理化學性質
1.1.2國際《斯德哥爾摩公約》
1.1.3中國典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污染狀況
1.1.4中國履約成效和進程
1.2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大氣傳輸實例
1.2.1跨太平洋的POPs大氣長距離傳輸
1.2.2南極洲的POPs大氣長距離傳輸
1.2.3青藏高原的POPs大氣長距離傳輸
1.3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區域分布與大氣傳輸
1.3.1大尺度的大氣POPs監測和區域分布研究
1.3.2區域性的POPs大氣傳輸
1.4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大氣傳輸及有關環境過程
1.4.1冷捕集效應
1.4.2土—氣交換過程
1.4.3森林過濾效應
1.5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大氣傳輸有關的模型研究
1.5.1反向風跡模型和空域的計算
1.5.2環境多介質模型
1.5.3大氣擴散模型
1.5.4演變趨勢模型研究
參考文獻
第2章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大氣被動採樣技術
本章導讀
2.1大氣被動採樣器的設計與原理
2.1.1履約需求催生POPs大氣被動採樣技術
2.1.2大氣被動採樣器的設計與結構
2.1.3大氣被動採樣器的工作原理:雙膜吸附假設
2.2大氣被動採樣器的套用
2.2.1影響大氣被動採樣器採樣速率的因素
2.2.2XAD—PAS採樣速率的估算
2.2.3套用逸失—參考化合物預置技術推算PUF—PAS採樣速率
2.2.4大氣被動採樣器的校正與驗證
2.3大氣被動採樣原理研究的新進展:三過程吸附假設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有機氯污染物沿天津城區—農村剖面的時空變化與組成特徵
本章導讀
3.1材料與方法
3.1.1樣品採集
3.1.2樣品提取與定量
3.2天津市大氣有機氯污染物的濃度水平與時空變化
3.2.1HCHs的濃度水平和時空變化
3.2.2HCB的濃度水平和時空變化
3.2.3DDTs的濃度水平和時空變化
3.2.4兩個指示性PCB同類物的濃度水平與時空變化
3.3兩個春季樣品的比較
3.4與前期工作的比較
3.5大氣中有機氯污染物的相對組成的聚類分析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長島地區有機氯化合物:長距離大氣傳輸及森林過濾效應
本章導讀
4.1材料與方法
4.1.1樣品採集
4.1.2樣品提取與定量
4.1.3大氣濃度的計算
4.2有機氯污染物的濃度水平和空間變化
4.3有機氯污染物的相對組成及來源初析
4.4有機氯污染物的森林過濾效應
4.5有機氯污染物季節情況
4.6長島—天津有機氯污染物相對化學組成的比較
4.6.1長島地區大氣中有機氯污染物的組成特徵
4.6.2長島—天津有機氯污染物相對化學組成相關性分析
4.6.3長島天津有機氯污染物相對化學組成聚類分析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大氣傳輸:成都平原—川西山區
本章導讀
5.1大氣被動採樣器採樣速率的確定
5.1.1大氣被動採樣
5.1.2樣品處理與色譜分析
5.1.3質量控制
5.1.4空域的計算
5.1.5計算目標化合物的大氣體積濃度
5.1.6大氣被動採樣器採樣速率推算方法的比較
5.2臥龍山區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大氣濃度水平
5.3持久性有機氯污染物的大氣濃度沿海拔梯度分布與當地排放源
5.4川西山區大氣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分布特徵與季節變化
5.4.1大氣濃度的季節變化與年際差異
5.4.2臥龍山區和成都的比較
5.5運用持久性有機氯污染物組成探針技術研究區域性大氣傳輸
5.5.1大氣中有機氯污染物的組成特徵
5.5.2區域大氣中有機氯污染物的相對組成的聚類分析
5.5.3關於持久性有機氯污染物組成探針的討論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山區冷捕集效應:川西山區案例
本章導讀
6.1實驗部分
6.1.1研究區概況
6.1.2土壤樣品的採集
6.1.3提取、淨化和分析
6.2巴郎山土壤中有機氯農藥的區域分布
6.2.1有機氯農藥的濃度水平
6.2.2有機氯農藥的季節變化
6.2.3山區冷捕集效應
6.2.4有機氯農藥污染的來源識別
6.3巴郎山區土壤中有機氯污染物的冷捕集效應
6.3.1有機氯污染物的土壤濃度
6.3.2有機氯農藥的土壤濃度沿海拔的分布
6.3.3Mountain—POP模型預測
6.3.4現場觀測與模型預測的比較
6.3.5其他的影響因素
6.3.6與義大利阿爾卑斯山區研究的比較
6.4巴郎山區土壤中PCBs、PBDEs的冷捕集效應
6.4.1PCBs和PBDEs濃度水平
6.4.2土壤總有機碳的作用
6.4.3PCBs和PBDEs濃度沿海拔的分布
6.4.4PCBs和PBDEs同類物組成沿海拔的分布
6.5巴郎山區POPs土壤—大氣交換
6.5.1逸度與逸度分數的計算
6.5.2臥龍山區POPs的氣—土交換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POPs相對組成探針技術套用實例
本章導讀
7.1套用實例:波札那,南部非洲
7.1.1波札那全國區域研究背景介紹
7.1.2結果與討論
7.1.3小結:區分兩類採樣點位
7.2套用實例:加拿大西部山區,北美洲
7.2.1加拿大西部山區研究背景介紹
7.2.2結果與討論
7.2.3小結:識別兩種大氣傳輸過程
7.3套用實例:智利,南美洲
7.3.1智利南、中、北部三個海拔梯度研究背景介紹
7.3.2結果與討論
7.3.3小結:研究POPs的來源與大氣傳輸現象
7.4套用實例:北美洲
7.4.1北美洲大區域研究背景介紹
7.4.2結果與討論
7.4.3小結:梳理大範圍被動採樣網路的數據
7.5套用實例:全球大氣被動採樣網路
7.5.1全球大氣被動採樣網路研究背景介紹
7.5.2結果與討論
7.5.3小結:在全球尺度上觀測區域差異
7.6關於POPs相對組成探針技術方法的幾點討論
7.6.1組成數據和濃度數據的比較
7.6.2平行樣的作用
7.6.3關於高權重化合物的討論
7.6.4如何比較不同的區域性研究的結果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
第8章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被動採樣與大氣傳輸:前景展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