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拜占庭式建築
- 外文名: Byzantine architecture
- 定義:一種建築的藝術形式
- 背景:基督教
- 突出特點:高大的穹頂型建築
- 形制:拜占庭式
- 發展:4-15世紀
藝術簡介,藝術形成,發展階段,建築特點,內部裝飾,東正教教堂,
藝術簡介
公元395年,以基督教為國教的羅馬帝國東西分治,德國史學家稱帝國東部(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帝國,其統治延續到15世紀,1453年被土耳其人滅亡。東羅馬帝國的版圖以巴爾幹半島為中心,包括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和北非、敘利亞、巴勒斯坦、兩河流域等,建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以古羅馬的貴族生活方式和文化為基礎。由於貿易往來,使之融合了東方阿拉伯、波斯文化色彩,形成獨自的拜占庭藝術。
藝術形成
發展階段
拜占庭原是古希臘與羅馬的殖民城市,其建築按國家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4-6世紀),主要是按古羅馬城的外形來建設君士坦丁堡,在6世紀出現了規模宏大的以一個穹隆為中心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第二階段:(7-12世紀),由於外敵相繼入侵,國土縮小,建築減少,規模也大不如前。其特點是占地少而向高發展,中央大穹隆沒有了,改為幾個小穹隆群,並著重於裝飾,如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
第三階段:(13-15世紀),十字軍的數次東征使東羅馬帝國大受損失,這個時期的建築既不多,也沒有什麼新的創造,後來在土耳其入主後大多破損無存了。
建築特點
東羅馬式建築的特點是十字架橫向與豎向長度差異較小,其交點上為一大型圓穹頂。穹頂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蓋穹頂,並把重量落在四個獨立的支柱上,這對歐洲建築發展是一大貢獻。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築。其堂基與羅馬式建築的一樣,呈長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頂由一巨大圓形穹窿和前後各一個半圓形穹窿組合而成。
在建築及室內裝飾上,最早的成就表現在基督教堂上,最初也是沿襲巴西 利卡式的形制。但到5世紀時,他們創立了一種新的建築形制,即集中式形制。這種形制的特點是把穹頂支撐在四個或更多的獨立支柱上的結構形式,並以帆拱作為中介連線。同時可以使成組的圓頂集合在一起,形成廣闊而有變化的新型空間形象。與古羅馬的拱頂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總的來說可以概況為四點
第一個特點是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
第二個特徵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築中,建築構圖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定一些與之協調的小部件。
第三個特點是它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 式建築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築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仿佛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
第四個特點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變化,又注意統一,使建築內部空間與外部立面顯得燦爛奪目。
內部裝飾
在內部裝飾上也極具特點,牆面往往鋪貼彩色大理石,拱券和穹頂面不便貼 大理石,就用馬賽克或粉畫。馬賽克是用半透明的小塊彩色玻璃鑲成的。為保持大面積色調的統一,在玻璃馬賽克的後面先鋪一層底色,最初為藍色,後來多用金箔做底。玻璃塊往往有意略作不同方向的傾斜,造成閃爍的效果。粉畫一般常用在規模較小的教堂,牆面抹灰處理後由畫師繪製一些宗教題材的彩色灰漿畫。柱子與傳統的希臘柱式不同,具有拜占庭獨特的特點:柱頭呈倒方錐形,刻有植物或動物圖案,多為忍冬草。
東正教教堂
東正教教堂的特徵是堂基拉丁十字形改為希臘十字形,但在建築藝術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風格。東歐的教堂是突出穹頂,提高鼓座,使穹頂更加飽滿。俄羅斯紅場上的華西里·伯拉仁內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築。其特點是中央一個“洋蔥頭”形穹頂,周圍八個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個大小不一的穹頂。該建築是世界宗教建築中的珍品。
東正教又稱希臘正教, 是基督宗教的三大教派之一。 最早是從東羅馬(當時的拜占庭帝國)的教會發展出來的,受到希臘文化的滋養和薰陶。“東正教”一詞來源於希臘語“Orthodoxia”,本意是“這正確的意見”、“正確的見解”。“東正教”一詞是在基督教誕生後幾百年內出現的,創造該詞的目的是為了使基督徒具有固定不變的標誌,但這些教徒必須篤信基督教教義、完全同意《聖經》內容、教會的訓誡、普世會議和神父們為反對異端而通過的決議和學說。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兩大獨立教派,一個是西方的天主教派,另一個是東方的東正教派。儘管1054年被看做是整個基督教教會分裂之年,其實早在1054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分裂教派,教會分裂的根本原因是羅馬教皇與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之間最高權力之爭。而在基督教內部出現的東方的東正教和西方的天主教之間的劃分則出現於395年羅馬帝國分裂之後。 我們知道,西方的教會被成為天主教會,在拉丁文中“天主教”一場的意思是“全社會的”、“全世界的”,天主教最高的領導是羅馬教皇,他們被公認為是使徒聖彼得在人間的全權代表。然而,在俄語中的“Автокуфалькая церковь(自主教會)”一詞來自希臘語,意思是’自為其首’,做自己的主人,指某個教會行政上完全獨立,也就是可以自行選舉和祝聖首席主 教的地方正教會, 在不同地方正教會內, 此首席主 教可以是牧首, 都主教或者總主教。自1054年教會第一次大分裂以來,東正教曾是拜占庭帝國、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國的國教。
“拜占庭”原是古希臘的一個城堡。在未分治前,羅馬帝國就將首都遷往拜占庭城,命名為“新羅馬”(也稱君士坦丁堡),西歐學家為了區分東羅馬與古羅馬,為此給東羅馬帝國稱呼為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建築,就是誕生於這一時期的東羅馬帝國的一種建築文化。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東羅馬建築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由於地理關係,它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築風格,並對後來的俄羅斯的教堂建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