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偉(1889--1967)回族,號襄華,山東省歷城縣人。光緒十六年七月十九日(1890年9月1日)出生。1897年,七歲的拜偉入私塾讀書。1908年考入山東陸軍國小。1910年考入北京清河陸軍第一中學,1912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1期步科,與李品仙等人同學。1914年畢業,入北洋陸軍,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拜偉
- 出生日期:1889
- 民族:回族
- 籍貫:山東省歷城縣人
人物簡介,鎮壓回民,
人物簡介
1926年8月,拜偉團隨劉玉春在汀泗橋、賀勝橋阻擊北伐軍,漢口被北伐軍攻克後,所部被繳械解散,身負重傷的拜偉回到山東老家養傷。傷好後由好友翟憲章介紹,到晉軍第八師田涵泉部任職,1931年,因部隊縮編,遣散回鄉。
1933年,由保定軍校同學、甘肅省政府秘書長李勉堂推薦到甘肅省主席朱紹良部下,任駐甘綏靖公署副官處處長,1934年夏,兼任甘肅省會公安局局長,1935秋免兼公安局長,專任副官處長,10月調 任綏署交通處長。1936年春,因母親病故,辭職回籍,同年冬,回到蘭州,仍任副官處長。西安事變後去職,在開封閒居。1937年冬,第8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委任拜偉為第8戰區司令長官部交通處長,1939年春調任副官處處長。
1946年春,張治中將軍出任西北行轅主任,拜偉任行轅高參,1946年7月任陸軍少將。
因西北行轅總務處長余翼麟隨張治中赴新疆,遂由拜偉代理行轅總務處長,直到1947年。後西北行轅改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任中將高參,1949年9月24日在甘肅酒泉參加起義。1953年1月,被甘肅省省長鄧寶珊任命拜偉等19人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1967年12月27日病逝。
鎮壓回民
1938年農曆十二月初,甘肅省西吉縣白崖鄉回民爆發起義,在一月之內,起義軍發展到五千多人,聲勢大震,編制了六個團。馬國琳任起義軍司令,馬英貴、馬少敬任副司令,馬國瑤任旅長。國民黨第八戰區司令長官兼甘肅省主席朱紹良認為單用武力消滅,難以辦到,便改變策略,採取“以回誘回”的政治欺騙辦法,在八戰區召集忠於國民黨政府的上層回族官員拜偉、馬建新、馬錫武、郭南浦、王玥波、馬繼周、郭懷恩等人,商討如何平叛。朱紹良採納了馬繼周的意見,組成以拜偉為團長的“宣撫慰問團”,到固原三營協同馬鴻賓收降馬國琳、馬英貴。
“宣撫”團到達三營後,馬國琳答應停戰談判,官方代表有拜偉、馬建新、郭南浦、王玥波、郭懷恩等。談判前,拜偉等人說什麼“天下回回一家人”,假意對馬國琳表示關心,派了五十七軍的一個胡醫官給馬國琳醫治腿傷,暗中下了毒藥,致使馬國琳的腿傷化膿殘廢,成了瘸子,以後隱藏起來,未出面投降。在談判桌上,拜偉等為了騙取起義軍的信任,還採用回民的宗教儀式,雙方高舉回民最尊貴的“古蘭經”盟誓。誓言是:不欺騙,不背信,以約為定,永不悔改;誰要是失信背約,指個人唯一珍貴的“伊麻尼”(自己的公道良心)作證,將受到“安拉”(真主)的嚴厲懲罰。這樣作,對於信仰“伊斯蘭教”的人來說,是至高無上的盟約。
拜偉等人假意表示完全接受馬英貴提出的條件,要求把條件帶回三營,請示朱紹良作決定,請馬英貴寬心靜待。拜偉也向馬英貴提出一條,只要馬英貴不和共產黨明暗聯繫,什麼事都好辦。當時馬英貴也作了決不聯繫的保證。從此,馬英貴信以為真,認為協定已成,萬事大吉,只待國民黨封疆賜官,命令起義軍分散回鄉休息(有的人竟自行回家),待命集合。
就在起義軍分散的同時,國民黨軍隊三十五師、一九一師進兵固原西山邊境,形成三面包圍之勢,使起義軍陷入重圍。以到三營共商整編軍隊為名誘捕了馬英貴。儘管馬英貴破口大罵,可是老奸巨滑的政客拜偉並沒有發怒,而是奸笑著回答馬英貴說:“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大丈夫成功不拘小節,你懂嗎?馬英貴你是油香客(指阿訇念經),當然不懂什麼是政治,我叫你臨死的時候明白,這就叫政治權術。”拜偉說罷,就給馬英貴上了腳鐐、手銬,第二天押解蘭州。到1939年春,馬英貴和白受采被解回固原殺害。
1939年農曆四月初八,第二次回民起義爆發,紹良對第二次回民起義,仍然採取了“用回回制回回”、用親戚進行誘惑的手段,仍以第一次殺回有功而升官得榮的親蔣回族人物拜偉、馬繼周、郭南浦、穆二師(馬國琳岳父)等十多人,組成所謂“甘肅省政府代表團”,勸說馬國瑞千萬不可聽共產黨的話。原來朱紹良恐怕馬國瑞快速進軍投向共產黨,故意利用談判,拖延了十天,使馬國瑞失去主動進攻時間,以便調遣三個軍的兵力包圍起義軍。代表團估計包圍馬國瑞的軍隊已進入陣地,他們的使命已經完成,便藉口請示,回到平涼。在敵軍重炮猛轟下,四千多起義軍被壓縮在一個平川地帶,陷入絕境。馬國瑞等陣亡起義軍的鮮血染紅了涇河水源老龍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