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茅田村位於金井鎮北部,S207橫貫全村,下轄27個行政組,3120口人,848戶,轄域面積14平方公里。全村面積大,自然資源豐富,其中耕地面積2637畝,山林面積8000畝,為發展水稻、蔬菜種植,茶葉、花卉苗木等栽培提供了廣闊空間。村域範圍內有土洞水庫35萬立方米,四青水庫10萬立方米,草塘12萬立方米,標準水渠一千多米,充足的水源和雄厚的水利基礎為農田灌溉提供有力保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拔茅田村
- 面積:14平方公里
- 人口:3120口人
- 山林面積:8000畝
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拔茅田手工紅薯片,古剎拔茅寺,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優越。拔茅田村西與脫甲村、新沙村交接,北與觀佳,東與王梓園,南與金井集鎮、澗山村交接,是連線脫甲、金井片區與觀佳片區,金井與雙江的重要樞紐。
拔茅田村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始建於元宋時期的拔茅寺,保存完整,歷史悠久,至今香火鼎盛,吸引了來自各地的人士遠離喧囂,來此參禪養性。
自然條件
優越的自然、人文條件把拔茅田村構築成一個充滿魅力的北部小村。在新農村建設中,拔茅田村環境更加優美,村民們生活更加富裕,鄉風更加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村民們成功勾勒出了一幅最和諧,最真實的農村生活畫卷。
農業方面,開發生態茶園千餘畝,種植優質水稻百餘畝,積極鼓勵村民發展花卉苗木、食用菌等種植項目。引導村民自願有償流轉土地,發展綠色農業。
工業方面,村委會為企業發展提供穩定有序的環境。以“星馳實業”為載體,打造一片新型機械配套園區建設;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並積極鼓勵發展壯大我村第三產業。
文化方面,農家書屋、民眾廣場舞等啟動,為村民茶餘飯後娛樂提供了活動場地,使廣大村民脫離牌桌養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村內國小進行擴建,為孩子們提供更加優越的學習環境,為拔茅田村培養未來希望之星。
環境方面,認真進行環境治理工作,提高村民環保意識,沿河、沿道路建立綠化帶,進行花園式庭院建設,是村莊環境更優美。
如今的拔茅田到處是新農村建設的新景象。一個個規劃正在進行中,相信不久的將來拔茅田村會成為村民們安居樂業的小天堂,遊客們旅遊觀光的世外桃源。
拔茅田手工紅薯片
拔茅田手工紅薯片製作流程,清洗、去皮、切塊、蒸煮、打漿,原材料是就地取材,紅薯、芝麻都是本地或者附近村自產。每一片都浸潤著太陽的溫度。
古剎拔茅寺
沿長沙縣長平公路經金井鎮北行五公里處,一條公路向東至雙江鎮並延伸至瀏陽。兩條公路交會之處,有一丘田地叫拔茅田,拔茅田前便是拔茅寺。
拔茅寺坐西朝東,地理天成,背倚小崗,寺前田連阡陌,溪水縈迴。暮鼓晨鐘間,已有600餘年歲月逝於禪經香卷中。
因拔矛得名存世千年
“自打我小的時候,寺廟就在這兒了。”金井鎮拔茅田村村民喻立順今年62歲,說起拔茅田的建寺時間,他也弄不清楚,只記得打小寺廟就在田邊立著了,相傳有千年歷史。
記者順著老人手指的方向望去,眼前一片丘田,當地人廣為流傳的一個故事是:元末時期,陳友諒率領農民起義,逐鹿中原地區,一次帶兵帥部下在此地歇息,陳友諒力大無比,一口氣將長矛插入田土中。等待部隊再啟程時,眾兵士卻怎么也無法將長矛拔出。因這一段逸事,人們就把那塊曾經難倒眾兵士的田地叫做“拔矛大丘”,又在田邊建了拔矛寺。數年後,寺廟周圍的蘆茅長得異常旺盛,便有人將拔矛寺的“矛”字改為“茅”字,寺叫拔茅寺,田叫拔茅田,連村莊也喚作拔茅田村。
“陳友諒的墓地就在離拔茅寺後不遠的團山。”關於陳友諒的傳說,喻立順說,當地還有另一說法,陳友諒當年在鄱陽湖一役中並未中流矢而亡,而是隱姓埋名逃到金井鎮,並改姓饒,人稱饒大旺公。辭世後葬於拔茅寺東鄰團山,其子孫發達,也使饒姓成為金井鎮第一大姓。
而真正能驗證拔茅寺確有千年歷史的,是村里楊氏一族的族譜記載:明代初期,拔茅田附近有一楊姓住戶,全家禮佛。明永樂二十年生得一子,取名繼周,繼周常隨長輩到拔茅寺拜佛。後又中了進士,赴山東安邱縣任知縣。繼周告老回鄉後,曾鑄鐘贈送拔茅寺。
由此推算,拔茅寺始建於明開國之初或元宋時代,距今60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