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登效應
- 事件背景:賓·拉登死後
- 事件經過:歐巴馬支持率上升
- 事件結果:歐巴馬成為美國總統
簡介,定義,現象,影響效果,
簡介
定義
擊斃“基地”組織領導人賓·拉登之後,歐巴馬人氣一舉大增。然而,歐巴馬要打贏2012年總統選戰,還是得靠振興經濟,因為這是美國當前面臨的最嚴重的政治現實。當前美國經濟復甦步伐緩慢、物價高企、失業率居高不下,這對選民來說才是真正的關鍵。試問,誰會把神聖的選票投給對經濟無所作為的總統候選人呢?在一屆任期將滿之際,美國首位黑人總統已經不能再把經濟復甦乏力歸結於小布希時期“災難性的”政策把美國經濟推向金融危機深淵,而只能從自己的施政上找原因。
歷史上,對於任何一位尋求連任的總統來說,居高不下的失業率都不是一個好訊息。在失業率超過8%(2012年可能就是這樣)的情況下,歷屆總統中幾乎無人能夠成功連任(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例外,他贏得了1940年競選連任,當時的失業率為14.6%,不過與1938年的19%相比已經有所好轉)。
現象
從短期來看,歐巴馬贏得民心是不爭的事實,也是理所當然的政治邏輯,因為“9·11”事件對於美國人民的心理創傷實在太過深刻。此次歐巴馬一聲令下,美軍讓拉登斃命,實現了小布希夢寐以求卻未能取得的戰績,對歐巴馬剛剛展開的連任選情,可謂一場及時雨,十分有利。
但從長期來看,“拉登效應”會是一個遞減的過程。離大選還有一年半的時間,民眾對歐巴馬的好感與支持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減弱,民眾慢慢會明白,拉登之死不能僅僅歸功於歐巴馬,它實際上是美國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多年堅持反恐的一個必然成果。
影響效果
此外,拉登之死的雙刃劍效應已經有所凸顯,“基地”組織聲稱要美國“血淚交加”,全球多處已經出現了遭遇恐怖攻擊的跡象。其中,巴基斯坦因恐怖攻擊已經造成80多人死亡。接下來的反恐形勢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但絕對不容樂觀,包括拉登是死了還是活著對反恐更加有利都有爭議。倘若在未來18個月中又有恐襲事件發生,對歐巴馬連任來講,未必能獲得加分。
距離總統選戰還有18個月,經濟與民生——例如高油價與失業率,將重回選戰舞台的中心。歐巴馬當年以“改變”作為口號,成功入主白宮,足以說明選民的關注點早已從國際事務轉回備受衰退困擾的民生上。2008年遭遇金融海嘯衝擊後,美國經濟一直無法擺脫不景氣,最新數據顯示房地產業持續衰退,加上美國信用評級又被唱淡,如果經濟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再度滑坡,歐巴馬的連任前途仍然坎坷崎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