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甫卻克古城遺址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州區五堡鎮博斯坦村內,是唐朝時期遺址。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整體呈南北向長方形,現殘存部分城牆、角樓、馬面、門墩及城內建築。拉甫卻克古城周邊發現有墓地、佛寺、倉儲遺址等遺存,是一處功能分區明確、城市布局完善的城市聚落。依其地望、年代、形制布局等信息,結合文獻與考古實物考證,為研究古代哈密城市聚落營建與東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

2019年10月,拉甫卻克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甫卻克古城遺址
  • 地理位置: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州區五堡鎮博斯坦村內
  • 所處時代:唐朝
  • 保護級別:第八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碼:8-0164-1-164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地理環境,古城,墓葬,佛寺,倉儲,窯址,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2019年4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市文物局與蘭州大學、西北大學、中科院遙感所等合作,對白楊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時,在拉甫卻克古城附近新發現了佛寺、倉儲等建築遺址,並在古城西北發現了唐宋時期的墓地,尤其是第一次在哈密發現了典型中原漢式風格斜坡墓道磚室墓。同年9月至10月,對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挖掘現場

遺址特點

地理環境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地處東天山南麓、白楊河中游東岸,建築於一處雅丹台地上。台地整體北高南低,附近多已修建房屋或開墾為農田,種植大棗、葡萄、桑、杏等。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位置圖

古城

遺蹟與遺物
古城修築於雅丹台地之上,平面大致呈長方形,南北314~352米、東西107~130米。方向為北偏東20度。雅丹周緣因流水沖蝕等原因下陷,再經人為修繕,形成陡立牆體,落差約2~4米。中部被一條東北—西南向沖溝分割為兩部。城內建築採用減地留牆法修築基底,上部土坯或夯築。北部保存稍好,保留有城牆、馬面及部分城內建築;南部村莊、田地錯落分布,建築基本被毀,僅見南門墩、東牆南段和角樓。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
遺址西牆、馬面、角樓、南門墩
城牆,保存有西牆北段、東牆南段和北牆大部。從古城西北角牆體看,牆體上、下建築方式均有所不同,下部為減地留牆法保留的生土基底,寬4.7米、高2.8米;上部土坯砌築,分為兩層,下層土坯砌築部分,夾築起加固作用的草束,寬2.1米、高0.6米,上層土坯砌築部分寬1.9米、高1.75米。土坯尺寸為長40厘米、寬19厘米、厚10厘米。東牆均為夯築而成,斷續分布,總長79米。從剖面看,牆體上、下層分築,底部寬3.9米、高1.7米,上部寬1.9米、高1.4米。
馬面,依城牆夯築,覆斗狀,上小下大,殘存3座。北牆中部、西牆北部各1,東牆1座。北牆馬面底邊長5.6米,殘高3.6米。西牆北段馬面南北5.4米、東西5.5米、高4.1米,內部開鑿有一間近現代屋室。東牆處馬面南北長3.7米、東西寬2米、高2.6米。
角樓,1座,位於東牆中部。生土基底,上部夯築,夯築部分又分為上下兩層。西側壁面內弧,內弧壁面用草拌泥塗抹光滑,似是連線有建築,其後又用土坯填塞加固。底邊長8~12米,高約12米。頂建女牆,具有瞭望功用。
南門墩,位於古城西南角,是一處生土墩台,東西長8.5米、寬約2米、高約5.3米。生土墩台北側壁面殘存8個近現代開鑿的壁龕及一條煙道。據傳,清代、民國時於此處進出古城,故被認為是南門墩,現墩台西側仍有道路可以通行。生土墩周邊為村落,房屋密集分布。
城內建築,古城內部因後期建築房屋、取土肥田、開墾耕地等破壞嚴重,建築僅存西北部略完整,余處溝壑縱橫。城內建築可分為8組,多採用“減地留牆法”修築生土基底,其上再夯築或土坯砌築。城內東北角及古城東北角外側見數十座近現代墓葬。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馬面、城內遺物
年代
根據在古城西北牆體、內部建築等處採集的7個測年樣品的檢測結果,古城年代區間在590~1121年,集中在唐初和唐中期,高昌回鶻時期沿用並修繕。測年數據與文獻記載基本一致。

墓葬

墓葬均修建於一處原生黃土高台上,平面大致呈南北向長方形,南北約150米、東西約73米,高約3.5米。高台中部有一條東北—西南向沖溝,將台地分隔為南北兩部。
在墓地北區,共清理出斜坡墓道墓19座,包括二座磚室墓。清理出豎穴偏室墓19座,地面葬21座。斜坡墓道墓和豎穴偏室墓均未發現地面建築。斜坡墓道墓的墓葬多數呈南北向,墓室開鑿於墓道北側,個別呈東西向;墓道口部用土坯封閉。因墓葬多數被盜擾,封門都很不完整。墓葬多呈長方形墓室,平頂、直壁,在墓底西側或北側留有生土二層台。墓葬內有單人葬、雙人合葬及多人多次葬,以仰身直肢葬為主。隨葬器物有開元通寶、五銖、陶燈、陶罐等。偏室墓分為兩類:一類墓道呈長方形,長寬比例小;另一類墓道呈南北向長圓形或橢圓形,長寬比例大。偏室均開鑿於墓室西壁,均用土坯封閉。以單人仰身直肢一次葬為主。墓道呈長方形者,以男性墓為主,隨葬陶罐,少有其他器物。墓道呈南北向長圓形或橢圓形的偏室墓以女性墓為主,隨葬器物多樣,有銅鏡、漆盒、開元通寶、薩珊波斯銀幣、陶罐等。最奇怪的是地面葬。它們或借用早期的建築基底埋葬人骨,或用土坯直接在原地面修築長方形墓室埋葬人骨。這類墓葬多數被盜擾。從發掘情況看,此類墓葬流行合葬。隨葬品有銅耳環、開元通寶等。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
開元通寶

佛寺

古城西邊,考古團隊發現一座巨大的佛寺。佛寺分為兩區,保存有佛殿、洞窟、僧房窟、佛塔等遺蹟。一區以佛像崇拜為中心,二區以佛塔崇拜為中心。從佛寺建築工藝、布局、殘存壁畫及位置看,應是與拉甫卻克古城年代相當,是依附於拉甫卻克古城的建築。

倉儲

古城西北邊300多米的高台地上,發現一排排圓形的地坑整齊排列,較有規律。高台呈南北向長方形,四壁陡立,南側開鑿出上下的門道。地表見50餘座圓形窖穴,於原地面下挖而成,較為密集。窖穴大者3~5米,小者不足1米,深淺也不一。發現有青磚、木炭、土坯等遺物,初步判斷應為倉儲。

窯址

古城以北崖壁處有一處窯址,總長3.9米,寬2.4米,深3.1米,下挖於生土中,主要由操作間、火膛、窯室、煙道4部分組成。窯室位於火膛之上,屬於半地穴式結構,是豎穴式陶窯的一種變異。類似的窯址僅在唐代吐魯番高昌故城、且末來利勒克遺址有發現,而生土立柱式結構的陶窯在新疆尚屬首次發現。尤其是長方形立柱,主要起承重作用,上部使用土坯或其他耐火材料進行棚架,然後放置陶器進行燒制,一方面可以讓陶坯受熱均勻,另一方面燒制的器物相對較多。陶窯出土陶片3000餘件,並無完整器物,根據器形判斷,這座陶窯的時代應屬唐代。

文物遺存

綜述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城內曾大規模的取土肥田、開墾耕地,地層基本破壞殆盡,調查時遺物較少,種類單一,主要為夾砂灰陶片,少量夾砂褐陶,可辨器形有罐、瓮等。2019年,拉甫卻克古城遺址墓葬區發掘出土了陶器、五銖錢、開元通寶、十二生肖銅鏡、東羅馬金幣、波斯銀幣、紅寶石戒指等文物。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雞嘴陶壺
十二生肖銅鏡
十二生肖銅鏡呈圓形,直徑16.9厘米,厚1.2厘米,重543克。該鏡中心為圓座圓鈕,以鈕為中心用弦分為三區。內區浮雕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神獸,中區以順時針方向浮雕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生肖動物,外區為一種鋸齒紋。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十二生肖銅鏡
龍虎紋銅鏡
“上方作竟”龍虎紋銅鏡。鏡上鑄有“上方作竟佳且好,明而日月世少有,刻治今守悉皆在等28個漢字。銘文大致意思是,制鏡匠人自詡技術高超及吉祥祝福語。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龍虎紋銅鏡

研究價值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遺蹟、遺物豐富,為研究古代哈密城市聚落營建與東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拉甫卻克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拉甫卻克古城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州區五堡鎮博斯坦村內。
五堡鎮博斯坦村社保服務工作站

交通信息

自駕: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州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拉甫卻克古城遺址,路程約54.4千米,用時約1小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