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核果(拉牛入石)

翼核果(鼠李科翼核果屬植物)

拉牛入石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翼核果(學名:Ventilago leiocarpa Benth.)是鼠李科翼核果屬藤狀灌木植物,幼枝被柔毛,後脫落,小枝無毛;葉薄革質,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橢圓形;花稀成頂生聚傘總狀或聚傘圓錐花序;萼片三角形,花瓣倒卵形,先端微凹,雄蕊稍短於花瓣;核果為宿存萼筒包被;花期3-5月;果期4-7月。

翼核果產於中國雲南、湖南、廣東、廣西、福建、台灣等省區,印度、越南、緬甸亦有分布。其生長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野、溝邊的疏林下或灌木叢中。喜溫暖濕潤的氣候,30℃時最適宜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以土層深厚而含腐殖質豐富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好。繁殖方式一般為種子繁殖。

翼核果的根狀莖可入藥,味甘,性溫,具有舒筋活血,涼血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療氣血虛弱、月經不調、血虛經閉、風濕疼痛、跌打損傷、腰肌勞損等症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翼核果 
  • 拉丁學名:Ventilago leiocarpa Benth.
  • 別名:血風藤、扁果藤、光果翼核木、穿破石、青筋藤、血風根、鐵牛入石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薔薇目 
  • 鼠李科
  • 翼核果屬
  • :翼核果
  • 命名者及年代:Benth.,1860
  • 同義學名:Smythea nitida Merr.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繁殖方法,主要變種,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Merrill(1925)根據陳煥鏞采自海南島五指山的一張標本(陳煥鏞1465)發表了Smythea nitida Merr.,認為該種是扁果藤屬(Smythea)在中國新記載的一個種,此後一直為學者所沿用。為此,《中國植物志》作者曾對該種的同原模式標本(存南京大學標本室)進行詳細的檢查,發現該標本具有無毛而具翅的幼果,這個性狀與本種的幼果完全相同,而且葉形、質地及毛被等特徵也與本種毫無區別,可以確認Merrill所發表的該種實際上純系Ventilago leiocarpa Benth.的誤定造成的結果。因此特在《中國植物志》予以訂正。

形態特徵

藤狀灌木;幼枝被短柔毛,小枝褐色,有條紋,無毛。葉薄革質,卵狀矩圓形或卵狀橢圓形,稀卵形,長4-8厘米,寬1.5-3.2厘米,頂端漸尖或短漸尖,稀銳尖,基部圓形或近圓形,邊緣近全緣,僅有不明顯的疏細鋸齒,兩面無毛,或初時上面中脈內,下面沿脈有疏短柔毛,側脈每邊4-6(7)條,上面下陷,下面凸起,具明顯的網脈;葉柄長3-5毫米,上面被疏短柔毛。
花小,兩性,5基數,單生或2一數個簇生於葉腋,少有排成頂生聚傘總狀或聚傘圓錐花序,無毛或有疏短柔毛,花梗長1-2毫米;萼片三角形;花瓣倒卵形,頂端微凹,雄蕊略短於花瓣;花盤厚,五邊形;子房球形,全部藏於花盤內,2室,每室具1胚珠,花柱2淺裂或半裂。核果長3-5(6)厘米,核直徑4-5毫米,無毛,翅寬7-9毫米,頂端鈍圓,有小尖頭,基部1/4-1/3為宿存的萼筒包圍,1室,具1種子。花期3-5月,果期4-7月。

產地生境

翼核果產於中國雲南、湖南、廣東、香港、澳門、海南、廣西、福建、台灣等省區,印度、越南、緬甸亦有分布。生長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野、溝邊的疏林下或灌木叢中。

生長習性

翼核果喜溫暖濕潤的氣候,30℃時最適宜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以土層深厚而含腐殖質豐富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好。

繁殖方法

翼核果繁殖方式一般為種子繁殖

主要變種

毛葉翼核果(學名:Ventilago leiocarpa var. pubescens):該變種小枝、葉下面或沿脈被密柔毛,果梗和宿存的萼筒被柔毛與原變種(翼核果)顯然不同。產中國廣西西部(凌雲、那坡、田林)、雲南東南部(富寧)、貴州南部(望謨)。生於海拔600-1000米的山谷疏林中。

主要價值

翼核果根入藥,有補氣血、舒筋活絡的功效,對氣血虧損、月經不調、風濕疼痛、四肢麻木、跌打損傷有一定療效。
  • 【瑤藥】血風藤: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貧血,月經不調。紫九牛:用於風濕腰痛,腎炎水腫,產後貧血。穿破石,甸紅(金秀):根浸酒服治跌打內傷,水煎服治風濕腰腿痛,神經痛,水煎服或浸酒服治風濕,骨折,閉經,肝硬化腹水;葉搗爛敷患處治跌打損傷;全株水煎服或與豬骨煲服或浸酒服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胃痛,慢性肝炎,貧血,膽囊炎《桂藥編》。
  • 【仫佬藥】血風藤:根浸酒服治跌打內傷,水煎服治風濕腰腿痛,神經痛,水煎服或浸酒服治風濕骨折,閉經,貧血;葉搗爛敷患處治跌打損傷;全株水煎服或與豬骨煲服或浸酒服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胃痛,慢性肝炎,貧血《桂藥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