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據《秦漢演義》記載,抬故事始於秦始皇時期,其最初是秦始皇下葬時的送葬形式,人們以此將喪事搞得隆重,並將抬故事的全體送葬人員一併趕入靈宮作陪葬。後來人們既為了懷念秦始皇陪葬的抬故事人員,又為了祈盼當朝的皇上保百姓平安,就有了抬故事的民間藝術活動,並不斷傳承下來。
從明代開始,每年秋天八九月間,漣源地區數百人集合在一起,抬著幾十台“故事”,游村串巷,以償還春上許下的心愿。
到了清代,珠梅抬故事流傳更為廣泛,其發展到了湖南省安化、新化、新邵等地,並以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參與人數眾多而出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珠梅抬故事進一步發展,參與人數不斷增多。
1957年,“破四舊”興起,珠梅抬故事被迫中斷,並在梅山當地消失近三十年。
1982年,梅山當地政府與民眾在珠梅西元山重建“珠梅觀”,以三台故事起駕宣告“抬故事”的回歸,並成立了珠梅故事會。
在漣源市相關政府部門和民眾共同努力下,珠梅抬故事拋棄了過往的封建迷信,保留了其作為民俗文化活動的精髓,以一種嶄新的形式出現在梅山地區,成為當地民眾自娛自樂的民間文化表現形式。
活動內容
活動流程
珠梅抬故事多在每年農曆的八月或者喜慶的日子舉行,早上7點半由參加故事表演的隊伍兵分兩路,一隊負責去西元山珠梅觀請神,8點左右,由活動的主持人帶領請神的隊伍與觀里的道士舉行“祭拜”儀式將神請出。然後道士和拜凳人員跳請神舞並上香叩拜神後,高呼“起駕”,此時便有八名大漢應聲而起將神的雕塑抬起前去遊行。二隊則留在準備室給將要演出的孩子化上各具特色的彩妝或準備好其他事物,如:檢查高低樁、檢查樂隊以及舞龍用具等。上午9點鐘左右兩隊集合併開始遊行活動,遊行隊伍打前陣的是道士、祭凳人員以及信人,隨後緊跟舞龍舞獅隊和腰鼓嗩吶隊,其次則是各台故事會。
表演內容
珠梅抬故事是從故事中選定人物,又以人物表達故事內容。在人物的選擇上,注重把懲惡揚善作為主要標準,只有大家公認的神仙、聖賢、功臣和英雄人物,以及政績顯赫、眾口皆碑的七品以上官員,才能入選。珠梅抬故事的內容主要有六個方面,即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人們尊崇的歷代帝王、歷史故事中的英雄人物、現代英雄人物、經濟建設的成果、黨的有關方針政策。
表演形式
珠梅抬故事是一種古老的民俗雜戲表演,一般由身著戲服的小孩站在抬起的四方平台上表演各種故事,故事內容豐富多樣,表演形態獨具特色。一個桌子就是一個舞台,一個造型就是一個故事,所以稱“抬故事”。珠梅抬故事是民眾自發的表演活動,演出活動與組織形式具有開放性和流動性。
珠梅抬故事有“太子”“臣子”,以及多台故事組合而成的場景,如《羅威奪魁》是由單台故事反映的,《東吳成親》和《羅曾回朝》則分別由6台或4台故事組成,進入21世紀以後,珠梅抬故事形成了《鞦韆故事》《盤故事》《船故事》《馬故事》《蚌故事》以及《夜故事》等多樣的表演形式。
《鞦韆故事》是將一個直立的大圓圈軸心固定在座台上,座台為木質,長1米,寬1米,高0.8米,圓圈直徑為2米左右,四周各一名故事人物,由人操作,上下翻轉,進行主題表演;《盤故事》是將一個大圓盤軸心固定在座台上,座台材料、大小、高度及圓圈直徑大體與《鞦韆故事》相同,四周各1匹木馬,馬上各1人物,人工操作,向左或向旋轉,表達一個故事;《船故事》是由多個小孩扮演故事人物,坐在船台上,表達一個故事。船身長約4米,寬約1.3米,高約0.6米。這三種故事的底座裝有輪子,由壯漢推著行進;《馬故事》則是由5匹租用的活馬組成馬隊,寓“五馬奔藍田”之意。每匹馬上有1個人物,共同表達一個故事;《夜故事》是珠梅抬故事中具有代表性的表演形式。所謂夜故事,就是在夜晚舉行的抬故事,其形式多樣。夜晚的時候,每台“故事”懸掛七盞燈籠,取名為“七星燈”。據說,三國時,諸葛亮借“七星燈”延壽,珠梅的後人就以點“七星燈”來祈求長命百歲,永保康寧。
文化特徵
以形表意
珠梅抬故事既不說也不唱,也沒有舞蹈,只是憑藉演員獨特的臉譜妝容、服裝設計以及整體造型來表達其所扮演的人物身份、性格特點以及故事情節,就像京劇中的黑臉表示人物鐵面無私,紅臉表示人物忠勇般,不用開口,一切盡在不言中。
流動性
珠梅抬故事沒有固定的舞台,它的表演並非是在傳統意義的大台子上,而是在由村民自己製造的一個需人扛抬的小舞台上,它的表演是從一個村抬到另一個村的流動表演,其行程一般可達到八九公里。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文化和藝術審美價值
珠梅抬故事作為一種傳統民俗體育文化,它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湘中地區的風俗特色,是研究湘中地區民眾世界觀和生活情況的重要依據,對研究“梅山文化”和湘中民俗文化有重要的作用。珠梅抬故事帶有民間藝術氣息,其活動所採用的自製手工抬架以及演員特色妝容和服飾等都較為充分地展示了其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娛樂價值
珠梅抬故事是一種民俗體育文化,其本質是供民眾自娛自樂,它的舉行會吸引多人參與、觀賞並從中陶冶自身情操、調節不良情緒、收穫美好心情。
健身價值
珠梅抬故事對與參演人員,尤其是扛抬“故事”的人員來說,具有鍛鍊身體、磨練體魄的健身價值,此外,珠梅抬故事的演出常伴有舞龍舞獅等節目,參演人員通過這些活動身體可以得到鍛鍊。
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經商、打工,珠梅抬故事表演人員缺乏。此外,由於珠梅抬故事的妝容和服飾較為獨特,專業要求高,導致化妝造型人才缺乏。
經濟是影響珠梅抬故事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沒有足夠的物質支持,“抬故事”的開展就會受阻,過於追求其經濟效益將會損壞其長遠的發展。政府相關部門對於“抬故事”的定位不夠明確,傳承人受經濟的制約開始接洽商演,這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抬故事”的傳統民俗體育文化價值和內涵。
傳承人物
劉齊躍,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抬閣(珠梅抬故事),湖南省漣源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08年,河西、雲霄、珠梅、東邊四村聯合組成了珠梅抬故事理事會。
2016年10月30日,漣源市成立了珠梅故事會傳習所。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漣源市文化館獲得“抬閣(珠梅抬故事)”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抬閣(珠梅抬故事)項目保護單位漣源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2月9日—10日,漣源珠梅抬故事應邀參加了湖南抬閣聯盟成立及首屆湖南抬閣文化節展演活動;同年8月22日,漣源珠梅抬故事在“歡樂瀟湘 文化漣源”2017年大型民眾文藝匯演中進行了表演。
重要展覽
2017年10月,婁底海文非遺館舉辦了抬閣(珠梅抬故事)展覽,共展出抬閣(珠梅抬故事)服裝、道具、模型1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