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膊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pī bó,意思是古時作戰所穿的甲冑,用以保護肩膊的部分。也叫做掩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披膊
- 外文名:Shoulder armor
- 拼音:pi bo
- 注音:ㄆㄧ ㄅㄛˊ
解釋,歷史發展,
解釋
古時作戰所穿的甲冑,用以保護肩膊的部分稱“披膊”。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蠻甲,惟 大理國 最工。甲冑皆用象皮。胸背各一大片如龜殼,堅厚與鐵等。又聯綴小皮片為披膊護項之屬,制如中國鐵甲,葉皆朱之。” 宋 周去非 《嶺外代答·器用·蠻甲冑》:“ 大理國 之制,前後掩心以大片象皮如龜殼,其披膊以中片皮相次為之,其護項以全片皮卷圈成之。”
歷史發展
肩部作為身體部分較為重要的一塊,在很早時期,古代先民就做到了肩部的防護。
秦代軍吏凱——鎧甲由甲片編綴而成,無襯材,身甲較長,兩肩有掩膊,掩膊也是用甲片編綴成的。

另外一種袖狀掩膊,這是一款較奇特的甲式,防護面強大,乃是衝鋒陷陣最需防護的戰車馭手用甲。

漢朝時期,隨著鋼鐵冶煉技術的提升,大量出現鐵質鎧甲。鎧甲由一片一片的甲片編綴而成,而掩膊同為身甲的一部分也是由甲片編綴而成。
根據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鐵鎧甲的復原研究成功複製的扎甲。

魏晉南北朝時期,長達四百年的戰亂紛爭,對武器和軍事裝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時普及的鎧甲筒袖鎧,作為肩部防護的筒袖與身甲聯為一體,防護周密。

隋唐時期,由於與外國之間的聯繫增強,鎧甲加上了裝飾,使得鎧甲更加精緻,並且在肩膀三頭肌部位加上了肩吞,使得肩部多了一層防護又更加威武霸氣,形成了最初後世熟悉的宋代經典傳統樣式。
頭戴胡風帽型兜鍪、肩頭裝上狼頭的隋朝士兵。

晚唐時期,異域色彩淡化,逐漸演化為穩健、威武、實用的風格,為本土文化樂於接受;直至北宋初期,中國傳統甲冑類型已經基本成型。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甲冑也由浮華轉向軍事本旨,突出軍事功用。這時的鎧甲已初步具備後世中華傳統大鎧的基本特色,如摒棄初唐繁瑣的甲冑組件和相應的“包粽子式”的裹甲方式,改為結構緊湊的二件套披掛式,掩膊(披膊)、身甲、裙甲有機結合為一體,顯得大氣持重。
北宋,鎧甲的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掩膊時中國最具有特色的時期。
黑金柳葉扎甲掩膊。

步人甲‘鐵浮屠’掩膊。

黃金鎖子甲掩膊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