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毛犀化石骨架是晚更新世文物,現藏於吉林省自然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披毛犀化石骨架
- 館藏地點:吉林省自然博物館
- 所屬年代:晚更新世
- 出土地點:扶餘市(現松原)新城鄉和平村小窯屯
- 長:339厘米
- 寬:82厘米
- 高:180厘米
披毛犀化石骨架是晚更新世文物,現藏於吉林省自然博物館。
披毛犀化石骨架是晚更新世文物,經修復後裝架,其長寬高為:339厘米×82厘米×180厘米,現收藏於吉林省自然博物館。文物介紹披毛犀是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的代表性種類,現已滅絕。與同時代的猛獁象、野馬、野驢、東北野牛、水...
中國東北的松嫩平原是盛產披毛犀化石的地方,這裡出土的完整的或較完整的披毛犀化石骨架至少已有五具,頭骨更不下數十個之多。據不完全統計,這裡已有20多個縣(旗)市發現過披毛犀的骨骼或牙齒的化石。歐洲發現 十九世紀期間,經常可以在俄羅斯發現披毛犀的角,但因為它們長得實在太奇怪,所以許多人認為那是巨鳥的...
通過碳—14測年,表明含骨架的地層年代為20000年前,與猛獁象、披毛犀、野馬、野驢、諾氏駝、東北野牛、水牛、河套大角鹿、狼、棕熊、赤狐、最後鬣狗、虎一起生活在草原環境中,均為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的常見種類,完整的原始牛化石為研究吉林西部晚更新世晚期的古生態、地理變遷提供有力佐證。相關研究見湯卓煒等,...
本次展覽展出標本共209件,以大連馬、猛獁象、披毛犀、裴氏轉角羚羊等大型動物骨架化石為主要展示對象,介紹第四紀哺乳動物的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等內容。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設計“互動觸摸展區”,觀眾可通過觸摸猛獁象腿骨化石、披毛犀下頜骨化石,進一步了解新生代後期的哺乳動物。同時,本次展覽通過色彩運用的形式,...
2014年12月19日上午,黑龍江省綏化市青岡縣第四紀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正式開館並對外開放。建築布局 該館總建築面積108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400平方米、化石修復工作室340平方米。展出內容 館內展出了猛獁象、披毛犀等古脊椎動物化石骨架10具,古動物化石單件以及古人類頭骨、骨骼化石等80餘件,均為該縣出土的具有代表性...
現館藏化石標本30000多件,分屬3綱8目150多個屬種。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分別埋藏於和政地區四種岩性不同的地層中,占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即世界上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鏟齒象頭骨個體發育系列、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頭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
2024年5月18日,青岡縣第四紀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新館開館。展出內容 館內現收藏第四紀古生物化石精品84件,其中,真骨含量達80%以上的古生物化石骨架10具。具有代表性的古生物化石有猛獁象、披毛犀、原始牛、東北野牛、王氏水牛、普氏野馬。博物館鎮館之寶,長度分別為3.25米與3.5米的猛獁象牙化石。
1 納瑪古菱齒象——這是一類身體巨大,門齒略有彎曲的古象,與現代象相似,在鄂爾多斯發現的門齒化石長達2.4~3米左右。2 披毛犀——體外披長毛的犀牛,這類化石在鄂爾多斯這個時期的地層中發現最多且分布較廣,本世紀20年代在薩拉烏蘇河曾發現一具相當完整的披毛犀化石骨架。3 河套大角鹿——這種鹿個體高大,...
古生物展廳集中展示了綏化域內出土的猛獁象、披毛犀、東北野牛、原始牛等古生物化石骨架,突顯綏化作為“猛獁象故鄉”這一獨特的區位優勢;古代史展廳以發現的不同歷史時期的遺址、遺蹟以及出土的大量文物充分展示了綏化厚重的歷史;二樓近現代史展區,用復原的抗聯場景及大量圖片展示了綏化作為抗聯革命老區這一特殊紅色...
其中草原雕、丹頂鶴為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極具科研和觀賞價值。二是化石展室。展出最後鬣狗、乾安虎、原始牛、棕熊等古化石300餘件,研究價值極高。三是披毛犀展室。兩具完整的雌雄披毛犀化石骨架在同一地域同時發掘、同時展出,這在中國尚屬首次。四是文學藝術展室。主要展出乾安籍文學藝術家的作品及其相關資料。
二是化石展室。展出最後鬣狗、乾安虎、原始牛、棕熊等古化石300餘件,研究價值極高。三是披毛犀展室。兩具完整的雌雄披毛犀化石骨架在同一地域同時發掘、同時展出,這在中國尚屬首次。四是文學藝術展室。主要展出乾安籍文學藝術家的作品及其相關資料。旅遊信息 自駕:自大廣高速公路從拐脖店出口離開,沿S301行駛轉入X...
三是披毛犀展室。兩具完整的雌雄披毛犀化石骨架在同一地域同時發掘、同時展出,這在國內尚屬首次。四是文學藝術展室。主要展出乾安籍文學藝術家的作品及其相關資料。中國乾安泥林博物館具有保護歷史遺產、提供科學研究、普及科技知識和開發旅遊資源等多重性功能。意義 這一博物館的建成,樗著史學界對乾安史的研究進入了...
專題陳列 ——《肇源古動物化石》、《肇源大地革命英烈》、《肇源民俗》、《“98”抗洪》、《前進中的肇源》五個展區。《肇源古動物化石》陳列,展廳面積180平方米,以轄區出土的鎮館之寶“肇源王氏水牛”骨架化石,松花江猛獁象、披毛犀等骨架化石為實物資料,結合背景彩繪和圖片說明,展示了第四紀更新世晚期(距今1...
另一具真猛獁象骨架化石於2009年在黑龍江省的青崗發現出土,站立時高4.35米、長7.5米,同一個體的化石完整率達90%以上,是中國發現個體最大、最完整的真猛獁象化石骨架。旁邊還放置了可以觸摸的化石,以饗觀者。豐富的動物種群 “豐富的動物種群”,展示了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里齧齒目、食肉目、兔形目、奇蹄目...
2、富拉爾基出土的距今1.2萬至4萬年披毛犀化石骨架 3、鑄於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 4、齊齊哈爾市圖書館、古籍特藏部 5、《空中鞦韆》在法國巴黎獲銀獎 6、《空中體操》獲國際雜技藝術金獎 7、舞蹈 8、二人轉 9、國家二級演員於立齊演出京劇《鶴鄉情》時雙手作畫 10、評劇《穆桂英》齊...
富拉爾基出土的披毛犀化石骨架 紅岸公園一角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建置沿革 第一章區域 第一節位置 第二節面積 第三節區域變動 第二章建置 第一節歷史沿革 第二節行政區劃 第三章地名述略 第一節街巷 第二節村屯 第四章人口 第一節人口發展 第二節人口結構 第三節人口控制 第五章民族 第一節民族流入 ...
2004年4月28日《走進生命大爆發、大絕滅的神秘世界——金山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化石展》在廣州市博物館開展,在展覽中“露臉”的6件古生物骨架化石,分別是山西獸、母子鏟齒象(2件)、劍齒虎、大唇犀和披毛犀。最珍貴的要數山西獸骨架化石。山西獸是現在長頸鹿的祖先,距今約有2300萬年之久。展出的這件化石長2.7米...
來自南美的巨大哺乳動物化石尤為引人注目,有比大象還高大的樹獺,還有身背巨大球甲的犰狳···形形色色的化石令人目不暇接。在古生物館的展品中有一具完整的蒙古野驢骨架和一具完整的披毛犀骨架,都產自中國的薩拉烏蘇地區。還有在泥河灣發現的三門馬的正型標本,是一件完整的頭骨和下頜骨。這些產自中國的化石都...
其中和政羊化石、三趾馬化石、鏟齒象化石、披毛犀化石、埃氏馬化石、巨鬣狗化石占據六項世界之最。該館開放以來,相繼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甘肅省綠色單位建設環境教育示範基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政科研基地,現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在2013年5月,...
與尼安德的發現不同的是,這次還出土了大量動物化石與人骨相伴。動物化石中有屬於洞熊、馴鹿、披毛犀和古象等的骨骼和牙齒。由於當時古生物學已經認識到其中有許多動物早已絕滅,斯彼這些人骨代表古老的與現代人顯然不同的人類的看法得到大家的認同。而尼安德特人的形態特徵與之相同,尼安德特人在人類進化史中的...
經2007年~2012年第三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確認,青岡以猛獁象、披毛犀為代表的第四紀古生物實體化石達32種,通肯河右岸已發現記錄在檔的古生物化石出土點40多處,每年出土化石散件4800~5000件,已出土化石數量在十餘萬件以上,古脊椎動物化石骨架達100多具。出土的猛獁象、披毛犀、原始牛、普氏野馬等冰河時期古生物...
截至2016年底,吉林省自然博物館藏標本共96698件,標本多以反映吉林省自然環境資源為主,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植物種類598件,包括亞洲象、東北虎、丹頂鶴、中華秋沙鴨等珍貴標本,在化石標本中,以反映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的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為主流收藏。1999年,吉林省自然博物館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認定為“全國...
鏟齒象骨架 “和政羊”骨架 披毛犀骨架 “真馬”——埃氏馬骨架 三趾馬骨架 繁花似錦——果花 果實纍纍——掛果樹 果中珍品——黑果(芽麵包)油菜花 油菜莢 油菜豐收 和政縣行政區劃圖 和政縣城區平面圖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 區域區劃 第一章 區位境域 第一節 位置 第二節 境域 第二章 政區變化 第一...
恐龍動物群廳,以古生態壁畫、景觀、模型、虛擬影像、地台、恐龍化石骨架、實物標本相結合的方式,全面、系統地向參觀者介紹了在地質歷史時期恐龍的興衰史。展出的長11.75米、高4.0米的滿洲龍骨架,是黑龍江嘉蔭縣出土的鴨嘴龍骨架中最大的一具。猛獁象-披毛犀廳 猛獁象-披毛犀廳,用大型壁畫配合骨架和實景,展示了...
第二種看法是動物的季節性遷徙,認為水牛曾有成群遷徙的習性,夏季前往北方,冬季回到南方,東北和內蒙古發現的水牛化石,都是該水牛當年夏天來到化石所在地時,偶遇不測而死的。筆者所持的則是第三種看法,即認為王氏水牛與東北、內蒙古常見的猛獁象和披毛犀等屬於一個獨特的耐寒的地方種群。大家知道,現代象和犀都是...
8.3 披毛犀… ……… 135 參考文獻……… 145 生物名稱索引……… 149 作者簡介 鄧濤:博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畢業於北京大學古生物學專業,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全國地層委員會常委,《古脊椎動物學報》副主編。主要從事晚新生代哺乳動物、陸相...
呼倫湖志》等15本書和《哈爾濱人的狩獵活動淺析》、《黑龍江舊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等十多篇論文,獲省社科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1次,省文管會和省文博學會一等獎3次,二、三等獎多次。經手發掘,修復與裝架恐龍、猛獁象、披毛犀、普氏野馬、王氏水牛、原始牛、東北野牛等化石骨架多具,編寫了部分報告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