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年代:元末明初
宮調:雙調
曲牌:折桂令
作品原文
【雙調】折桂令
憶別
想人生最苦離別。三個字細細分開,淒淒涼涼無了無歇。別字兒半晌痴呆,離字兒一時拆散,苦字兒兩下里堆疊。他那裡鞍兒馬兒身子兒劣怯,我這裡眉兒眼兒臉腦兒乜斜。側著頭叫一聲行者,閣著淚說一句聽者⑴:得官時先報期程⑵,丟丟抹抹遠遠的迎接⑶。
想人生最苦離別,唱到陽關,休唱三疊⑷。急煎煎抹淚揉眵,意遲遲揉腮攬耳⑸,呆答孩閉藏舌。隋兒分兒你心裡記著,病兒痛兒我身上添些,家兒活兒既是拋撇,書兒信兒是必休絕,花兒草兒打聽得風聲,車兒馬兒我親自來也!
想人生最苦離別,雁杳魚沉,信斷音絕⑹。嬌模樣其實丟抹⑺,好時光誰曾受用⑻?窮家活逐日繃曳⑼,才過了一百五日上墳的日月⑽,早來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時節⑾。篤篤寞寞終歲巴結⑿,孤孤另另徹夜咨嗟⒀。歡歡喜喜盼的他回來,淒淒涼涼老了人也。
注釋譯文
注釋
⑴聽者:猶言聽著。
⑵期程:起程日期。
⑶丟丟抹抹:修飾打扮。
⑷“唱到陽關”二句:《
陽關三疊》是古代送別的歌。唐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句,後人送別時反覆歌唱,稱之為“陽關三疊”。陽關,地名,在今甘肅敦煌西南。
⑸揉腮攬耳:形容內心不安,慌亂的樣子。呆答孩:發獃的樣子。
⑹“雁杏魚沉”二句:古代有雁足系書和魚腹藏書的傳說,“雁杳魚沉”形容書信全無,音訊渺茫。
⑻誰曾:何曾。
⑼繃曳:勉強支持。
⑽一百五日:即寒食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距上一年冬至日,剛好一百零五天。
⑾二十四夜祭灶:舊俗,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四(或二十三)日夜間祭“灶王爺”。
⑿篤篤寞寞:周旋、徘徊。
⒀咨嗟:嘆息。
譯文
【其三】
想人生最苦的是離別,鴻雁杳無蹤跡魚兒沉入深處,書信斷,音訊絕。嬌美的模樣好屈辱,大好的時光有誰曾經受用,窮家的日子一天天難以支撐,才過了一百零五天上墳掃墓的日月,又到了二十四日夜晚祭灶的時節。實實在在的終年祈禱,孤孤零零通宵嘆息,歡歡喜喜把他盼了回來,淒淒涼涼人已老了頭髮已斑白。
作者簡介
劉庭信
元末散曲作家。元代益都人,原名廷玉,排行第五,身高而黑,人稱“黑劉五”,為南台御史劉廷翰的族弟。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於公元1300年前後,卒於公元1370年左右。他天性聰明,超出常人。雖然出身於公卿世家,但一生落魄不羈,不求仕途,混跡於市井歌舞酒肆之間,工於填詞作曲。《錄鬼簿續編》說他:“風流蘊藉,超出倫輩,風晨月夕,惟以填詞為事。” 所作散曲今存小令39首,套數7首,收入《
太平樂府》、《
盛世新聲》、《
詞林摘艷》、《
樂府群珠》等曲集中。作品以閨情、閨怨為主,多寫曠男怨女、密約偷情、秦樓楚館、調笑風情等內容,頗具婉約柔媚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