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雙調】折桂令1·丙子2游越3懷古
蓬萊4老樹蒼雲5,禾黍高低,孤兔紛紜。半折殘碑。空餘故址,總是黃塵。東晉亡也再難尋個右軍6,西施去也絕不見甚佳人。海氣長昏,啼鳺7聲乾,天地無春。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折桂令:曲牌名。
丙子:此指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上一個丙子年(1276)為元兵攻破南宋都城臨安(杭州)時。
越:指今浙江紹興一帶,古為越地。
蓬萊:指蓬萊閣。
老樹蒼云:指老樹參天,蒼茫蕭森。
右軍:指東晉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
啼鳺(guī):即杜鵑鳥。
白話譯文
蓬萊仙山上一株株乾枯老樹托著蒼蒼茫茫的亂雲,禾黍行管高低不齊,山孤野兔游竄紛紜,處處斷碑殘垣,空留下陳舊古蹟,滿目只見一片黃塵。東晉敗亡後再也難尋找書聖王羲之,西施去世後從此再不見絕代佳人,看大海總是煙氣朦朧,聽不到杜鵑鳥啼叫,天地間不見一絲春意留存。
創作背景
元朝至元二年,即農曆丙子年,作者遊歷吳越故地(江、浙一帶),遊歷期間,看到諸多古蹟,於是寫下了這首懷古之作,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傷感之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據記載,在喬吉現存的散曲作品中,以嘆世懷古為主題的小令約有四十三首,雖不是最多,但也不在少數。張衡《東京賦》有言,“望先帝之舊墟,慨長思而懷古”,悼古傷今是古代文人詩作中重要的題材之一,喬吉也不能免俗。但值得一提的是,喬吉這部分散曲,雖然延續了他一直以來雅俗並重的風格,但與其他散曲不同的是多了一種深沉、冷峭和奇麗之美。
王驥德在《曲律·雜論第三十九下》中說喬吉為詩中的李長吉(即李賀),指的正是他這種奇麗冷峭之美,而這首《折桂令·丙子游越懷古》便是他這類作品的代表之作。
如題所述,這支曲是喬吉在遊歷吳越和上篇《折桂令·登姑蘇台》一樣,都是緬懷古人的抒懷之作。整首曲詞語調深沉悲涼,感嘆似煙,興亡無定的世事,也表達了作者對人事不能扭轉的無可奈何的妻涼。
曲詞開篇便以“老樹”“蒼雲”“禾黍”“狐兔”等意象營造出一種荒涼蕭瑟的破敗之景,展現了一種孤獨淒涼之感,從而也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調。乾枯的老樹獨自站立著,天空中的浮雲蒼亂;田中的作物參差不齊,像是許久都無人打理;山野狐狸和野兔四處游切都是那么破敗和昏亂。
“禾黍”一句更是化用了《詩經·黍離》中西周滅亡後禾黍遍地的典故,諭指如今的越地也是一片荒蕪。那以往風雲四起,被稱為仙境的吳越之地,現在已然是物是人非,空有半塊殘碑樹立著。“黃塵滾滾”四字極富動感,既增添了荒涼的氛圍,更有一種覺今事而昨非的帳然。
“東晉亡也再難尋個右軍,西施去也絕不見甚佳人”兩句,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人事變遷,盛世不再的感嘆。“右軍”即指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其書法作品瀟灑俊逸,無人能出其右。西施是春秋時著名的美人,也是吳越之爭中的風雲人物,但其死後再也不會有這樣的絕代佳人。這些人雖然名噪一時,但終究免不了一死,佳人俊士,最終也要化為一捧枯骨,被黃土掩埋。這兩句緊接上文,用典極妙,彰顯了喬夢符散曲直白而又不失典雅的特點,也揭示了全曲的主旨。千秋霸業,昨日風流,最後也只剩這半塊殘碑,獨留感傷。
最後,作者將目光從追憶古事推展到整個宇宙,天地間海霧茫茫,杜鵑鳥的啼叫聲也給人一種啞然乾澀之感。一切是那么的暗淡和寂寥,天地間仿佛失去了春天。這三句氣勢宏大,和開篇所營造的荒涼氛圍形成呼應,流露出作者心中對現實社會的憂患意識,這也是“傷今”的重點所在。
名家點評
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李昌集:元文人對自身地位低下的痛苦解脫。從本曲中,我們看到的乃是元代特定社會文人心理的折光,立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被時代拋棄而又無力回天的悲劇身影。這或許正是本曲傷感、淒涼和惆悵情感主調的主要成因。(《元曲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喬吉(1280一1345),一作喬吉甫,字夢符,號笙翁惺道人,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寓居杭州。落魄江湖湖四十年,至正五年(1345)病卒於家。著雜劇十一種,現存《杜牧之詩酒揚州夢》《玉新女兩世緣》《李太白匹配金錢記》三種。曲有《夢符小令》一卷,收小令十百拿九首,套數十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