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俎

折俎,漢語詞語,

拼音:shé zǔ,

釋義為古代祭祀、宴會時,殺牲肢解而後置於俎上。引申為參與國家大典。古代一種美味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折俎
  • 拼音:shé zǔ
  • 釋義:古代一種美味食物
  • 出自:《儀禮·鄉飲酒禮》
古代祭祀、宴會時,殺牲肢解而後置於俎上。俎,盛犧牲的禮器。
①《儀禮·鄉飲酒禮》:“賓升自西方,乃設折俎。”賈公彥疏:“凡解牲體之法,有全烝其豚。解為二十體,體解即此折俎是也。”
②《左傳·宣公十六年》:“王享有體薦,宴有折俎,公當享,卿當宴。王室之禮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徵聖》:“ 宋置折俎,以多文舉禮。”
④唐 陳叔達州城西園入齋祠社》:折俎分歸胙,充庭降受釐。方憑知禮節,況奉化雍熙
2、引申為參與國家大典。
·毛傑《與盧藏用書》:“ 傑 時在草莽,運厄窮愁,思折俎而無因,嗟掃門而不逮。”
3、古代一種美味食物
宋代 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