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全國首家抗疫文獻館在廣州中醫藥大學揭牌。該館又名“星玉閣”,意寓中醫文化對人類的貢獻如星光燦爛,似玉石永恆,共收藏了數萬份文獻資料及實物藏品。鐘南山院士為該館題寫館名“抗疫文獻館”,中央文史館館員張大寧題詞“傳承精華,守正創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疫文獻館
- 地理位置:廣州市
- 投用時間:2020年10月20日
歷史沿革,展出內容,建設意義,
歷史沿革
該館由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負責籌建。自今年6月開始,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召開抗疫文獻全球徵集發布會,面向校友和民眾廣泛徵集抗疫文獻和中醫古籍,得到了廣大市民和海內外校友的積極回響和踴躍捐贈,僅4個月時間便採集到紙本外文圖書167種、紙本中文圖書798種、紙本古籍134種、數位化文獻9276種、學位論文34605種、報導文獻16722條、學術論文4992種、視頻343個、實物藏品164件。在徵集到的抗疫古籍中,年代最久遠的是清嘉慶十三年張海鵬刻本《種痘心法》一卷和《種痘指掌》一卷。
展出內容
實物中展出了一套特別的“戰地婚紗”。在疫情之初,學校第一附屬醫院護士唐杏杏主動推遲婚禮、請纓援鄂,醫療隊隊員用隔離衣為她改制婚紗,舉行線上“婚禮”,這套珍貴的婚紗曾被廣東省博物館借展。館內展品還包括援鄂醫生入黨宣誓詞手稿、國家中醫醫療隊(廣東隊)隊員簽名的防護服、中國赴馬來西亞抗疫醫療專家組成員簽名的旗幟,還有附屬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的大量中醫處方手稿、中醫護理方案、護理記錄等。
抗疫文獻館的牆上還展出了館藏嶺南抗疫古典醫籍、李國橋教授與青蒿素研究推廣、附屬醫院醫護人員從非典到新冠的堅守與擔當等珍貴圖片78幅,讓觀眾能夠清晰地了解到中醫藥抗疫文化史。
建設意義
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醫學圖書館館長張大慶教授對校友心繫母校、支持母校建設的義舉表示感動,對廣州中醫藥大學率先建成全國首家抗疫文獻館表示讚賞,認為抗疫文獻館“用心細緻,很有特色”。在講座中,他表示,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相關文獻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等記憶機構以及教育和研究機構正紛紛開展相關工作,這些記錄和檔案將有助於後代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程度及其對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