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老舍

老舍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傑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老舍是滿族正紅旗人,北京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老舍這一筆名最初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其他筆名還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鴻來等。老舍一生勤奮筆耕,創作甚豐。20世紀30年代就成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抗戰禁頁時期的老舍
抗戰時期的老舍抗戰時期的老舍
老舍(1899——1966),滿族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中國現當代的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一生創作文學作品多達九百萬字,代表作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鬚溝》、《茶館》等。
1937年抗日料霸提戰爭爆發,11月15日濟南淪陷的前夕,當時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的老舍告別妻子兒女離開了濟南,擠上南去的最後一趟火車,只身前往武漢參加抗戰。馮玉祥將軍曾乃灶堡櫻經作打油詩一首這樣形容老舍先生參加抗戰的熱忱:
“老舍先生到武漢,提只提箱赴國難;
妻子兒女全不顧,蹈湯赴火為抗戰!
老舍先生不顧家,提個小箱子攆中華;
滿腔熱血有如此,全民團結筆生花!”
老舍到達武漢後,結識了各地來的作家、各黨派的領導人士以及許多社會名流,大家在一起共同商討抗日救國的大業。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在武漢漢口商會大禮堂隆重舉行,500多名文學藝術家參加了大會,邵力子、周恩來、郭沫若、馮玉祥等都發表了講話。經投票選舉,老舍與郭沫若、茅盾、丁玲、邵力子、馮玉祥、陳銘樞、巴金、張道藩、許地山等45人當選為理事。
1938年4月4日“文協”召開第一次理事會,推選出老舍、胡風、郁達夫等15人為常務理事。老舍被各派人士一致推舉為總務組組長,對內主持日常會務,對外代表“文協”。從“文協”成立到抗戰勝利,老舍連選連任,始終擔任總會的領導工作。
1938年到1939年上半年,老舍致力於抗戰通俗文藝的寫作。老舍在《三年來的文藝運動》一文中寫道:“抗戰文藝是民族的心聲。”“除了抗戰國策,抗戰文才轎估藝不受別人的指揮,除了百姓士兵,它概不伺候。因此,它得把軍歌送到軍隊中,把唱本遞給老百姓,把戲劇放在城中與鄉下的戲台上。它絕不是抒情自娛,以博同道們欣賞諛讀,而是要立竿見影,有利於抗戰。”1938年11月,出版了抗戰通俗文藝作品集《三四一》,內收三段鼓詞、四部抗戰戲劇和一篇舊文體抗戰小說。這一時期,老舍在《抗戰文藝》、《抗戰畫刊》、《抗到底》等抗戰雜誌上發表了許多以抗戰為題材的文藝作品。
1938年夏,武漢危急,老舍、何容、老向夫婦和“文協”專職幹事蕭伯青一行攜帶著“文協”的印鑑和檔案離開武漢,遷往重慶。8月14日,符體嘗老舍到達重慶,居住在重慶青年會裡,直至1940年8月房屋被炸毀後才離開。
1939年4月下旬至5月4日,老舍為給“文協”籌款,寫出了他的第一部抗戰話劇《殘霧》。這部四幕話劇揭露與鞭撻了大後方的貪官污吏勾通漢奸,大發國難財的卑劣行徑。1939年11月,由中國電影製片廠怒潮劇社首演。
1939年6月26日至12月9日,老舍代表“文協”參加全國慰勞總會北路慰問團,赴西北八省慰問抗日將士,先後到了五個戰區,行程二萬多里。9月10日到達延安,受到毛澤東等邊區領導的歡迎。老舍將這次慰問活動中的所見所聞以新詩的形式記載下來,斷斷續續在報刊上發表,經過一年多寫成長詩《劍北篇》,1942年5月在大陸圖書公司出版。詩中高度讚美了西北的壯麗山河、名勝古蹟和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明,遺責了日本侵略軍的法西斯暴滲仔格行,歌頌了抗日軍民誓死捍衛祖國浴血戰鬥的英勇氣概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1940年1月,老舍與宋之的合寫了四幕話劇《國家至上》,講述了回漢兩族同胞團結抗日的故事。這部話劇於1940年4月由中國萬歲劇團在重慶抗建堂隆重公演。
1940年6月至8月,老舍應軍界朋友之約創作完成了話劇《張自忠》,劇中描寫辣講跨促了張自忠將軍堅持抗敵、以身殉國的英雄事跡。1941年1月中國萬歲劇團在重慶公演此劇。
老舍在青年會的住房被日軍飛機炸毀後,老舍搬至白象街《新蜀報》社裡。1943年11月,胡絜青帶著三個孩子到達重慶,與老舍團聚,一家人定居在北碚蔡鍔路24號的小樓里。胡絜青向大家講述了北平淪陷和北平人民的痛苦生活,老舍以這些真實的材料為背景,於1944年1月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在重慶寫完了前兩部《惶惑》和《偷生》。第三部《饑荒》於1948年在美國寫完。
1944年4月17日重慶文化界在百齡餐廳舉辦紀念老舍創作二十周年茶會,邵力子、黃炎培、梅貽琦、鄧初民、茅盾、顧一樵、孫繩武、張道藩、沈鈞儒、董必武、楊雲竹等相繼發言。北碚、成都、昆明等地的“文協”分會也舉行了紀念會。
抗戰的八年間,老舍還先後到萬縣、成都、青城山、灌縣、昆明等地了解各地抗日宣傳工作和“文協”活動情況,並發表演講。抗戰勝利後,老舍寫了長篇回憶文章《八方風雨》,記錄了他的八年抗戰生活。老舍為抗戰文藝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作品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忱,成為了鼓舞中華民族抗日救國的有力武器。
相關連結:
抗戰時期的文化名人
1940年1月,老舍與宋之的合寫了四幕話劇《國家至上》,講述了回漢兩族同胞團結抗日的故事。這部話劇於1940年4月由中國萬歲劇團在重慶抗建堂隆重公演。
1940年6月至8月,老舍應軍界朋友之約創作完成了話劇《張自忠》,劇中描寫了張自忠將軍堅持抗敵、以身殉國的英雄事跡。1941年1月中國萬歲劇團在重慶公演此劇。
老舍在青年會的住房被日軍飛機炸毀後,老舍搬至白象街《新蜀報》社裡。1943年11月,胡絜青帶著三個孩子到達重慶,與老舍團聚,一家人定居在北碚蔡鍔路24號的小樓里。胡絜青向大家講述了北平淪陷和北平人民的痛苦生活,老舍以這些真實的材料為背景,於1944年1月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在重慶寫完了前兩部《惶惑》和《偷生》。第三部《饑荒》於1948年在美國寫完。
1944年4月17日重慶文化界在百齡餐廳舉辦紀念老舍創作二十周年茶會,邵力子、黃炎培、梅貽琦、鄧初民、茅盾、顧一樵、孫繩武、張道藩、沈鈞儒、董必武、楊雲竹等相繼發言。北碚、成都、昆明等地的“文協”分會也舉行了紀念會。
抗戰的八年間,老舍還先後到萬縣、成都、青城山、灌縣、昆明等地了解各地抗日宣傳工作和“文協”活動情況,並發表演講。抗戰勝利後,老舍寫了長篇回憶文章《八方風雨》,記錄了他的八年抗戰生活。老舍為抗戰文藝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作品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忱,成為了鼓舞中華民族抗日救國的有力武器。
相關連結:
抗戰時期的文化名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