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乞子

投石乞子

投石乞子是陝南地區一個民間習俗,青年男女來到擂鼓台崖上燒香焚紙,叩頭祈禱,然後在山崖上尋拾一小卵石,對著崖下石凹拋擲,希望能一投而中而得到“得子”、“求孕”的吉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投石乞子
  • 別名:投石求孕
  • 分類:民間習俗
  • 流傳地區:陝南地區
背景介紹,習俗由來,說法一,說法二,說法三,

背景介紹

在陝南的漢陰、漢濱、紫陽三縣區交界的地方,有一旅遊勝景叫“擂鼓台”,自古號稱“陝南小武當”和“關南第一峰”。奇峰突兀,壁立如削,主峰擂鼓台海拔1800餘米,其峰頂建有真武廟,香客遊人如織。就在真武廟下殿東北角山崖下有一石凹,人稱“打兒窩”。只見許多青年男女來到此處崖上燒香焚紙,叩頭祈禱,然後在山崖上尋拾一小卵石,對著崖下石凹(打兒窩)拋擲,希望能一投而中—— 據此為“得子”、“求孕”吉兆。
類似的習俗現象,在陝南其他許多地方也都有存在,或是一小岩縫,或一小孔石洞,甚至在某些旅遊景點特意人工造一“打兒窩”,供遊人祈禱投石或投幣。這一習俗,在民俗學上稱為“投石乞子”或“投石求孕”。令人十分有趣的是,此俗並非出自於哪位小腳巫婆或大腳神漢的煽惑,而是古已有之的傳統,且歷史久遠。宋代吳淑《事類賦注》石部注引中載文曰:“乞子石,在馬湖南岸,東石腹中出一小石,西石腹中懷一小石,故僰人乞子於此,有驗,因號焉”。

習俗由來

投石乞子的民俗是怎樣產生的呢?關於投石乞子習俗的產生,其說不一,但均以石頭具有神秘生育能力的信仰為基礎,可以諸說並存。

說法一

一說,投石乞子是“石生”、“洞生”觀念的產物。石頭和山洞、石穴是人類最早、最主要的生產工具和住所,在先民的思維中,這些自然物與他們的始生相聯繫,成為生命的始源。此類觀念,在我國各民族的起源神話中十分普遍。如緯書《春秋合誠圖》(《繹史》卷九引)載,某日天上雷鳴閃電,三河東南一塊大石忽然鮮血流潤,拼出一女嬰。女嬰在上天的保佑下長大,年方二十時,一條赤龍乘風而來,與她交合,孕而生堯(部落聯盟領袖唐堯)。這位石頭所生的女性始祖,後人稱之“慶都”。還有孫悟空石洞問世的著名神話、米芾拜石之說。普米族神話《石頭阿祖和石頭子孫》:“居住在瀘沽湖邊的普米人、摩梭人,每年三、五、七月,都要到阿布流溝山的石洞中去祭石祖;婚後不孕的婦女,也到此洞向石祖求子。”(《普米族民間故事》,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廣西環江下南圩對面馬下峰之間,有一塊被毛南族同胞傳為“聖母石”的巨石,常有新婚男女前去跪拜求子。此外,在彝、羌、壯、白等少數民族中,都有石頭生人的傳說和祭祀石祖的習俗。由此可知,投石乞子的來歷,是先民祖先的石頭崇拜,他們把增殖部落和家庭人口的願望,寄托在石頭上。

說法二

一說,投石乞子是石頭有靈觀念的產物。生活在山石洞穴中的先民,被稱為“山頂洞人”,他們的宇宙本源和萬物因果的玄想,賦亘古不變或形狀特異的石頭以靈性,盼望藉助石頭征服自然,因此產生了女媧鍊石補天、精衛銜石填海的神話。以後,這種原始思維並未因文明的發展而消失,後而更加豐富起來。《左傳·昭公八年》記載:春秋時期晉國魏榆地區發生石頭說話的稀罕事,晉平公向師曠請教何故?師曠認為此為上天示警:“現在國家大修樓台亭閣,民力枯竭,怨言四起,無人能自保,石頭說話不也挺自然嗎?”類似石頭有靈性可為羅賜的故事,在古籍和民間傳說中俯拾皆是。如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黔首刻石詛咒:“始皇帝死而地分”;武則天時有人鐫石以獻“祥瑞”;元末農民起義軍以“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為號召,均是對石有靈性之古老觀念的利用。投石乞子的習俗,也是基於這種思維模式而產生的。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區,廣泛流傳求育婦女除夕夜晚或正月初一早晨,去門外路上揀一塊石頭,藏於密處,以為如此便能得子的習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