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患者下丘腦神經影像學徵象及其意義

抑鬱症患者下丘腦神經影像學徵象及其意義

《抑鬱症患者下丘腦神經影像學徵象及其意義》是依託杭州師範大學,由王東林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抑鬱症患者下丘腦神經影像學徵象及其意義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東林
  • 依託單位:杭州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下丘腦是參與抑鬱症發病機制的關鍵腦結構,其異常活動被認為是抑鬱症形成的最終共同通路,但迄今未見對抑鬱症病人活體下丘腦深入系統的影像學研究。為此,本項目擬使用磁共振成像技術全面探測重性抑鬱症患者和匹配健康志願者下丘腦靜息態表現、靜息態功能連線、灰質密度、白質完整性、下丘腦與海馬的結構連線、下丘腦與杏仁核的結構連線,分別使用生化和行為學手段測定兩組血清促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濃度、應激性生活事件負荷和抑鬱症狀嚴重程度,患病組在治療後再次測量上述指標。擬通過對組間影像學數據的比較,找出患者下丘腦異常的結構特徵和功能特徵;通過對患者治療前後影像學數據的比較,考察患者下丘腦異常徵象的穩定性;通過對影像學數據與CRF及生活事件數據的相關分析,考察患者下丘腦異常徵象與應激的關係。本項目是首次系統地探測抑鬱症下丘腦結構和功能異常,研究結果對抑鬱症的早期識別和客觀診斷、對抑鬱症的病理機制探索具有重要價值

結題摘要

下丘腦與抑鬱症(MDD)關係的既往研究缺乏來自患者活體下丘腦異常的直接證據。本項目首次運用多模態影像學手段對MDD患者活體下丘腦的影像學特徵進行直接探索和全面考察,以MDD患者和健康對照者為研究對象,分別在治療前後採集其漢密爾頓抑鬱量表(HAMD)等行為數據和磁共振影像(MRI)數據及生理生化數據。本項目的部分數據分析顯示出有趣的結果。 (1)治療前MDD患者的下丘腦與前額葉-邊緣網路(PLN)內的額中回、內側額上回、前扣帶皮層(ACC)等腦區之間的功能連線(FC)顯著下降,下丘腦與PLN內的額中回、內側額上回等腦區之間的FC與HAMD分值呈顯著正相關,說明治療前抑鬱症患者下丘腦與PLN之間的功能活動有明顯異常改變,且這些異常改變與抑鬱症狀嚴重程度相關,提示下丘腦與PLN之間功能的異常改變可能與抑鬱症的發生和發展有密切關係。 (2)治療前MDD患者的下丘腦與右側島葉和顳葉的FC顯著下降。以下丘腦FC數據構建的下丘腦功能網路為特徵進行機器學習識別,發現機器學習對MDD患者與健康對照者識別的準確率為92%。表明下丘腦可能是根據靜息態fMRI數據識別MDD患者的關鍵腦區。 (3)抗抑鬱治療三月後,抑鬱症患者左側下丘腦與左側顳上回及顳中回的FC比治療前顯著增強,右側下丘腦與小腦的FC比健康對照者顯著增強,左側下丘腦與小腦、左側丘腦、海馬旁回等腦區的FC比健康對照者顯著增強,治療後抑鬱症患者左側下丘腦與小腦、顳中回、額上回等腦區的FC與抑鬱程度呈正相關。表明下丘腦與其他腦區之間的FC在治療前後的變化可能與MDD的恢復有關,測量這些變化可用於評估抗抑鬱藥的療效。 該項目的成果目前有已發表論文兩篇、待發表論文至少六篇。有四篇摘要在學術會議上發表,四名研究生在基金的支持下得到了良好的培訓獲得碩士學位。本項目獲得的數據量巨大,需進一步從不同角度和方面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以期發現更多有價值的結果。 總之,本項目在MDD患者活體發現的下丘腦異常可為MDD的客觀診斷提供依據,並有助於更好地理解MDD背後的病理生理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