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胥古運河位於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開鑿於北宋,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成就了“舟舶繼路,商使交屬”的商貿繁華景象,肩負起了溝通中外的重要歷史使命。1994年6月扶胥古運河遺址被列為黃埔區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扶胥古運河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
簡介,名字含義,歷史沿革,扶胥運河連通工程,工程一期,工程二期,相關景點,文物保護,
簡介
名字含義
《辭海》註:“扶蘇,同扶疏、扶胥。大木枝條四布,即謂大木”。《毛傳》解釋為:“扶蘇、扶胥,小木也”。許氏《說文》皆謂大木。由此可見,扶胥即為木之義,以木為名,其寓意不難猜測,便是寄予這片土地的美好祝福——枝繁葉茂,瓜瓞綿綿。
歷史沿革
據史料,扶胥古運河在隋唐及以前就已經興起了。魏晉時期,已有古斗村(即廟頭),船隻放洋啟航之地,也是外國船隻到達廣州的第一停靠站。唐朝時,古斗由村發展為南海鎮,後更名為扶胥鎮,港口命名為扶胥港,成為海外到廣州的第一站。
扶胥古運河遺址位於黃埔區南崗街道南崗頭社區東江口至穗東街道廟頭社區,東西走向全長約5公里。12世紀初的南宋,由時任廣州僉判鄔大昕奉命在南海神廟至東洲村一線開鑿。工程東自東洲水驛,西接南海神廟前的黃木灣,沿規劃岸線培土鑿石築堤,形成了瓦窖(今南崗頭至黃木灣的一段運河)。
自古以來,黃埔即為廣州外港,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而隋、唐、宋、元時期,黃埔港被稱為扶胥港。唐宋時期,南海神廟前的黃木灣,是海外到廣州的第一站。黃木灣,為珠江三角洲東、西、北三江合流的總匯。水面寬,風大浪高,影響海船停靠,每當風海咆哮,在港船無安全避風之所,時有覆沒之危。扶胥之口,中外商船往來穿梭,為避海上風浪,宋朝年間決定建設這條運河,南宋政和二年(1112年),時任廣州僉判的鄔大昕奉命主理此事。扶胥古運河因此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交通要道。
因扶胥古運河起點為鹿步口,流經鹿步圩,故又名鹿步滘。往西經鹿步、沙涌、下元(今夏園)、南灣、廟頭而到達南海神廟前的扶胥港,再轉入南海神廟以西的西門坦,經沙浦、雙崗、文沖、烏涌,直達現 在的黃埔港一帶水域。運河建好後,中外商船往來穿梭,不僅經此避開大風大浪,航程也有所縮短,來往貿易更加便利。
唐宋是扶胥港最繁榮的時期,宋代自扶胥港出發的商船,可達“西南諸蕃三十餘國”。扶胥古運河成就了“舟舶繼路,商使交屬”、“夷舶往來,百貨豐盛”等商貿繁華景象;它曾為海上絲綢之路交通要道,為廣州對外貿易的發展貢獻了磅礴之力。扶胥古運河遺址可謂宋代廣州對外貿易興旺的見證。
數百年,這條運河至 今大部分河段仍在通航使用。因歷史變遷,現狀部分河道已無法連通。為重現古運河昔日榮光和繁華,扶胥河將以“總體策劃、分期實施”的思路進行建設。
扶胥運河連通工程
黃埔區扶胥運河連通工程由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廣州市海洋局)受理並公示;建設單位為廣州開發區財政投資建設項目管理中心(中新廣州知識城財政投資建設項目管理中心、廣州市黃埔區財政投資建設項目管理中心);建設位置為廣州市黃埔區西至黃埔區電廠東路廟頭支涌、西滘涌,東至開發大道東滘涌,北至夏園湖。扶胥運河連通工程未來將恢復古運河路線,形成完整內河涌的水上遊覽觀光線。
據黃埔區水務局介紹,扶胥古運河兩岸建設將學習借鑑揚州京杭大運河等先進經驗,聚力打造底蘊深厚的古運河文化高地,突出“水清、岸綠、河暢”,通過聯通修復古運河,傳承好諸如古渡文化、祭祀文化、粵劇文化等古運河文化,書寫新時代黃埔“人與運河、城與運河”的故事。藉助扶胥古運河兩岸建設,實現運河復興,將城市生活帶向水岸;激發濱水空間活力回歸,提升土地價值,成為西區振興的重要驅動力。
工程一期
2023年1月29日,在廣州市黃埔區穗東街,扶胥運河連通工程正式動工;一期以東滘涌、西滘涌、南灣涌、廟頭涌支湧現狀為基底,協調周邊在建和規劃建設項目,疏浚河涌總長約3.84km,新建護岸總長2.05km,改造護岸長約0.855km。估算總投資約1.3927億元。
一期項目是恢復扶胥古運河歷史水脈、推動廣州海絲城規劃建設的重點民生項目,旨在增強濱水空間可達性,將城市活力導入濱河空間,打造“一河兩帶四點”的海絲記憶風貌帶,擦亮“老運河、新風貌,老城市、新活力”的海絲文化名片。
工程二期
扶胥運河連通工程(二期)在鳳梨滘水道進行護岸改造、航道疏浚和建設濱河空間提升工程等。在建護岸工程西起墩頭湧水閘,東至東滘湧水閘,沿現狀堤岸布置,總長9.03千米,其中拆除新建護岸總長2.09千米,現狀護岸加固總長6.94千米;疏浚工程位於東滘涌段(南灣水閘至東滘湧水閘),總長4.7千米;濱河空間提升工程的4處親水棧道均在航道兩側灘地上,總長約2.1千米。工程所處鳳梨滘水道的航道發展規劃技術等級為Ⅶ級。護岸工程對現狀堤防進行加固或者拆除重建,其中,墩頭涌段(墩頭湧水閘至南灣水閘)採用L型擋牆結構,東滘涌段(南灣水閘至東滘湧水閘)利用疏浚土進行堤防加固,並在堤腳設定仿木樁護堤,護岸工程離航道邊線最小距離為7米,堤防邊線離航道邊線最小距離為11米;濱河空間提升工程的4處親水棧道布置在航道兩側灘地上,伸出堤岸最大距離約30米,棧道外邊線離航道邊線最小距離約7米。
二期工程的建設使得扶胥古運河煥發昔日光彩。該項目全線打造8.6公里生態翠堤,銜接南崗河生態廊道。沙步大坦地塊將打造山水相融,里港相聯的鹿步港,北岸銜接融德里,廣場步行道路風格協調,水閘改造並增設亭廊,主要觀賞南面最長的湖面。西河在擾動原有較為平直管線堤岸的前提下,增加綠坡及棧道,形成更親水層次。南岸樹木遮擋廠房,回看北岸。東岸綠銜龜山,以生態為主,嵌入自然蜿蜒的花樹水岸。
相關景點
- 南海神廟:廣州千年對外開放標誌
重點打造南海神廟臨江廣場,重現海上絲綢之路珠水浩瀚的景色,展現廣州深厚的歷史魅力。
- 廟頭霞光:廟頭支涌林蔭古韻水岸
結合文化欄桿和沿線民俗文化展示牆,打造林蔭古韻水岸,同時節慶時利用燈光布置營造特色水上游賞體驗。
- 書香南灣:南灣文化小鎮
通過南灣舊村改造項目整體開發,結合麥氏祠堂發揚書塾文化,打造歷史遺蹟觀光、文展、文創互動多活動的文化小鎮。
- 粵曲夏園:夏園湖粵劇人民戲台
給夏園湖注入新活力,結合戲台增加活動功能,構建粵劇文化的交流平台。
- 融德沙涌:沙步舊村改造
以古城歷史文脈為筆,以新城生命活力為墨,沙步舊村改造項目正在譜寫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養的生態宜居之城。
- 港通天下:十字滘文化地標
環橋讓原本割裂的四涌聯通,通過互動設施講述港通天下、通海夷道的“絲路故事”,綠地中“萬國”系列小品的直觀展示,寓教於樂展現絲路上的“萬國風情”。
- 鹿步潮頭:鹿步入口門戶標識
鹿步作為扶胥古運河入口,打造門戶性地標,登高遠眺東江珠江商船往來,感受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運河精神核心。
- 運河印象:鹿步水灣公園
濱河兩岸重現生機,融入為周邊居民提供活動的場地,四面圍合的中央水面打造“扶胥印象”水舞秀,講述千年運河故事。
- 運河之窗:東滘涌灣頭
開放共享園區濱河空間開放共享,借西基島區位構建運河視窗,傳承古運河開放共享的精神,打造新時代西區智造與世界共享的新視窗。講述穗港開拓的歷程,結合設施訴說一步一個腳印的奮鬥歷史。
- 常春岩廣場
在有著600多年悠久歷史的穗東街道南灣村,曾是古烽火台舊址的思齊公園山腳下,有著一塊足有三層樓高的古海蝕岩——常春岩。走近這塊岩石,“常春岩”這三個刻在石壁上的楷體大字依稀可見。如今,一個雨亭蓋在石壁上,保護著這三個字,免受雨水的侵蝕。在此擬建常春岩廣場。
文物保護
1994年,扶胥古運河遺址被公布為黃埔區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