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古鄉位於黑龍江省肇州縣東南部,為松嫩平原腹地,距縣城13公里,東靠朝陽鄉,南與肇源縣接壤,西臨肇州鎮,北和豐樂鎮相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托古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黑龍江省肇州縣東南部
- 電話區號:0459
- 郵政區碼:166400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肇州縣東南部,為松嫩平原腹地
- 面積:25萬畝
- 人口:27075口人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貌特徵,氣候特點,地質土壤,水利資源,交通環境,區域特產,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托古地處蒙古王公所設的古驛道中段,清朝同治年間蒙古人在此開荒,這裡有一道大崗,呈牛樣彎,屬弧形,蒙古人起名叫“圖”,有吉祥之意,後來漢人把“圖”叫成“托古”,因此而得名。這裡最早可追溯到遼金現“翻身屯”尚殘存古城遺址一處。
抗日時期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三肇”人民進行抗日鬥爭的根據地。解放後為十區,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鄉。據2006年底統計:全鄉幅員面積25萬畝,耕地面積122730畝,草原面積66480畝,葦塘水面50000畝。境內探明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有7個行政村,54個自然屯,6948戶,27075口人。
地理環境
地貌特徵
全鄉地形東西走向,地勢南窪北崗,崗地均為耕地,屬肇州縣較最高地段。窪地多是草原,葦塘。著名的“牛毛溝”在草原南端,與肇源接壤處,東西走向,與嫩江相連,泄洪時自西向東可流進松花江。
氣候特點
托古鄉處於中高緯度,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顯著。全年有效積溫平均為2800℃,最高年份可達3100℃,日照時數平均為2900小時,無霜期較長,每年都在130天以上,屬溫和農業氣候帶,對玉米、大豆、穀子等傳統作物生長極為有利。
地質土壤
耕地較為平整,土地肥沃,土質油黑,主要土類是黑鈣土,占耕地面積的98%以上,成土過程主要有腐植質積累和鈣質聚積,附加上草甸化過程,黑土層為40厘米—60厘米,土壤質地好,潛在肥力比較高,施肥見效快,適宜於種植多種作物,盛產糧食和瓜菜,尤以穀子、玉米、大豆品質最好。
水利資源
全鄉有水庫4座,平均庫容量在2000立方米以上,除供農民種地用水外,還可以發展漁業生產。全鄉尚有機電井219眼,噴灌設備178套,基本能夠滿足春種用水和大田灌溉。境內雨量較為充沛,年降水量平均在450毫米左右,年降水量大致變化在300—700毫米之間,各月降水量變化在2—130毫米之間。
交通環境
全鄉有通往縣城22公里的油漆路。有5條總長42公里的村屯紅磚路,和12公里的白色路面,境內油田柏油路縱橫交錯貫通7個行政村,鄉與明沈、綏肇主幹路直接相連,交通比較便利。
區域特產
1、“大溝小米”:主產區是大溝村,這裡地崗,是典型的沙土地,最適宜種植穀類作物,產出的小米粒大色黃,味美醇香。“大溝小米”在遼、吉、黑三省及松花江兩岸久負盛名。1999年採用“大溝小米”這個金字招牌建起了禾鑫農產品經銷有限公司,有5000噸的小米加工生產線,並以大溝村為中心建起了無公害、有機穀子生產基地。現“大溝小米”,走上了綠色(有機)食品發展的道路,並以其高貴的身份躋身於東北小米的名品之列。
3、“優質玉米”:全鄉普遍適合種植玉米,是糧食主產區,每年種植玉米都在8萬畝以上,1986年開始引進吉單號品種,玉米畝產首次達到了千斤,此後不斷實施更新品種,增施兩肥,機械整地,標準化作業等栽培措施,糧食生產持續穩步增長,2006年玉米平均畝產達到600公斤,好的地塊達到700公斤,不但產量高,而且質量好,玉米總產穩定在5000萬噸,產出的玉米,即可人食又可作其它動物飼料,還可為工業提供加工原料,深受各地用戶歡迎。
地圖信息
地址: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托古鄉政府(079鄉道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