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地蜈蚣

扒地蜈蚣

扒地蜈蚣,中藥名。為捩花目蘿藦科娃兒藤屬植物。分布於廣東、廣西等地。根和葉入藥,性平味微酸、澀,具有活血散瘀,解毒之功效。常用於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基本介紹

  • 別名:扛棺回、老虎鬚、假白前、上思娃兒藤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
  • :雙子葉植物綱
  • :捩花目
  • :蘿藦科
  • :娃兒藤屬
  • :扒地蜈蚣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亞科:馬利筋亞科
  • :牛奶菜族
  • 分布區域:廣東、廣西
  • 中文學名:扒地蜈蚣
  • 採收時間:隨時可采
  • 用量:30-60g
  • 毒性:無毒
來源,形態特徵,分布區域,生長環境,採集加工,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來源

為蘿藦科娃兒藤屬植物扒地蜈蚣Tylophora renchangii Tsiang的根和葉。

形態特徵

攀援或纏繞灌木,長達3米;莖灰褐色,具縱條紋,被微毛,老漸脫落。葉薄紙質,橢圓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6.5厘米,寬1.5-3厘米,頂端急尖或短漸尖,有時具小尖頭,基部楔形,稀圓形,無毛,邊緣下卷;側脈不明顯,每邊約5條,纖細。聚傘花序假傘形狀,腋生,比葉為短,著花5-6朵;花序梗比花梗短,花梗纖細柔弱,不等長,無毛;小苞片鑽狀漸尖,被柔毛;花萼5深裂,外面被柔毛,內面基部有5個腺體;花冠白綠色,輻狀,花冠筒長2毫米,裂片卵狀長圓形,鑷合狀排列;副花冠裂片卵圓形,肉質隆腫,頂端短漸尖;花葯近正方形,頂端具圓形膜片;花粉塊每室1個,圓球狀,平展;子房無毛;柱頭盤狀五角形。蓇葖披針形,長6.5厘米,直徑1厘米,無毛;種子寬卵形,扁平,長4毫米,寬2毫米,頂端具白色絹質種毛;種毛長2厘米。花期4-8月,果期9-12月。
扒地蜈蚣
扒地蜈蚣線稿圖

分布區域

產於廣東、廣西。分布於越南。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米以下山地疏林中及平原曠野灌木叢中。

採集加工

隨時可采,曬乾,一般鮮用較好。

性味

味微酸、澀,性平。

功能

活血散瘀,解毒。

主治

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30-60g,搗爛取汁沖白酒內服,藥渣敷於傷口周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