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龍濕地重金屬環境地球化學特徵及植物富集研究

扎龍濕地重金屬環境地球化學特徵及植物富集研究

《扎龍濕地重金屬環境地球化學特徵及植物富集研究》是依託哈爾濱師範大學,由葉華香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扎龍濕地重金屬環境地球化學特徵及植物富集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葉華香
  • 依託單位:哈爾濱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濕地承接了由環境變遷及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大量污染物,成為重要的環境污染物集聚地。濕地污染引起了世界各國專家學者的關注,尤其是重金屬污染,是當前濕地污染研究的重點和熱點。本項目以目前受干擾頻繁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扎龍濕地為研究對象,以3S技術和地統計學方法為基礎,通過資料收集、現場調查、野外採樣及實驗室內樣品測定等,系統分析扎龍濕地重金屬的分布規律、賦存形態特徵,探討扎龍濕地重金屬污染來源及控制因素,評價扎龍濕地重金屬污染等級,重現扎龍濕地重金屬污染歷史,揭示重金屬污染與人類活動的回響機制。在此基礎上,分析扎龍濕地重金屬植物富集特徵,篩選吸附重金屬性能良好的植物,建立沉積物-水-植物系統重金屬遷移模型。此研究為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相關污染控制決策制定及生態恢復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扎龍濕地是一個具有生態價值、經濟效益、旅遊和科研意義等功能的國家自然保護區。但隨著工農業污水排放、水利工程的修建、水陸交錯帶墾殖以及過渡的土地開發利用等,目前扎龍濕地出現面積迅速萎縮、植被嚴重退化,濕地生態系統生產力急劇下降及水體嚴重污染等問題。本項目以扎龍濕地為研究對象,通過科學的野外採樣和實驗室測定,利用“3S”技術和多種統計分析方法,系統研究了濕地重金屬的污染狀況。表層沉積物Hg、Cd、As、Cu、Pb、Zn和Cr的平均值均超過松嫩平原土壤背景值。重金屬因其來源的不同,含量分布存在明顯的差異性。除Pb和Hg之外,沉積物中重金屬Cd、As、Cu、Cr和Zn主要來源於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其空間分布規律基本相同。但從總體上看,整個研究區中,重金屬含量北部高於南部,東部高於西部,核心區含量低,且東部含量最高,將作為今後重金屬污染防治的重點區域。上覆水中Cd、Hg、Pb和Cr均未檢出,As和Zn只在研究區的東部和北部檢出,Cu的平均含量為0.082mg·L-1,最大值為2.97mg·L-1,位於研究區的東部和北部,上覆水中重金屬含量(除Cu外)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Ⅰ類水體標準限值。通過對植物中重金屬含量研究表明,植物中蘆葦、香蒲、光頭野稗和莧菜對重金屬吸附性能較好,且富集能力根部>莖葉,尤其是莧菜,根部Cd的富集能力最強。利用多元回歸分析方法擬合了重金屬的遷移累積和植物有效性與沉積物重金屬形態分布和土壤理化性質等環境因子的定量關係,結果表明蘆葦重金屬的遷移模型為對數線性模型。本項目的研究為扎龍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的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