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漢調二簧為改變演員體型所專用的底襯裝飾。以稻草扎束,長約六十厘米,直徑約十五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扎判
- 材料:稻草
- 尺寸:長約六十厘米,直徑約十五厘米
- 扎的部位:肩部和臀部
分別於肩部和臀部橫扎一束,上腹部和雙肩均用棉花和布扎制墊包,外穿袍服,通常用於神怪及武將角色。《五台會兄》中的楊五郎用扎肩,於兩肩扎制繡球花形,表示出家人的特殊身份與造型。《雙明珠》和《啞女告狀》中的背人與被背者,由一人扮演,背者的頭、臂和被背者的腿,也常用此技扎製成假人造型。舊時《游西湖》中的鬼魂形象,也曾套用。李慧娘被殺後變成顛倒鬼,赤肚皮上畫一倒置的臉形,以肚臍為嘴,兩腿穿入一件倒置的黑色上衣袖子,朝上吊於腰間,上身套紅彩褲,兩隻胳膊各套一褲管,兩手套兩隻厚底靴,雙手高舉,如人倒立,行時雙腳並跳。如李慧娘的鬼魂變作無頭鬼,則將笏板穿在長衣的領口和兩肩,似如衣架,套於演員身上,頭頂笏板,領口處卷一紅氈帽,呈血脖狀。此種表演造型方法,五十年代後已廢除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