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捻針為以手捻針進行治療的針刺方法,又稱捻轉法,大約從金元時代,將捻轉法從針刺的基本動作發展為獨立的補瀉手法,稱為捻轉補瀉法,捻轉補法用於虛證,捻轉瀉法用於實證。臨床上常用於四肢部腧穴,尤其在欲使針感沿一定方向傳導時,具有較好的行氣、催氣作用。守氣時運用之,也可使針感保持連續不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捻針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用手捻針進行治療的方法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手捻針為針刺方法之一,“捻者,以手捻針也,務要識手左右也。左為外,右為內,慎記耳。”類似於現代《刺法灸法學》中的捻轉(補瀉)法。
捻轉補瀉,主要是根據針體在穴位內捻轉的方向、用力的輕重來區分補瀉的手法。將捻轉法從針刺的基本動作發展為獨立的補瀉手法,大約肇始於金元時代,元·竇漢卿《針經指南·氣血問答》說:“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進,謂之左;大指往下退,謂之右。”指出以拇指捻針為標準,其作用力向前進令針左轉,或者向後退令針右轉,用以區分針刺補瀉。
《針灸大成》認為:“左轉從陽,能行諸陽;右轉從陰,能行諸陰。”是其作用原理。
中醫套用
1、操作方法
針刺後在針下得氣的基礎上,以大指和食指末節的指腹部來迴轉針,有進有退,從用力輕重、左捻或右捻為主的不同手法而區分補瀉。也可配合捻轉針的次數多少,即九六補瀉等法。
(1)補法:針刺得氣後,在針下得氣處小幅度捻轉,拇指向前左轉時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後右轉還原時用力輕,反覆操作。
(2)瀉法:針刺得氣後,在針下得氣處小幅度捻轉,拇指向後右轉時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轉還原時用力輕,反覆操作。
2、臨床套用
捻轉補法用於虛證,捻轉瀉法用於實證。臨床上常用於四肢部腧穴,尤其在欲使針感沿一定方向傳導時,具有較好的行氣、催氣作用。守氣時運用之,也可使針感保持連續不斷。
3、注意事項
(1)在運用捻轉補瀉手法時,須注意針體的還原。如將針一味地向一個方向捻動,有進無退,或捻轉角度過大,速度、頻率過大等,均易使針體為肌肉纖維纏繞,引起滯針或疼痛等,增加病人的痛苦。故無論補與瀉都需注意指力的大小適宜,速度的緩急均勻,做到一補一還原,一瀉一還原,使針始終保持捻轉的自如。
(2)捻轉補瀉應與捻轉法區分開來。捻轉法,要求針體在穴位內轉動,其角度、頻率在捻轉的往返過程中是一致的。捻轉補瀉法則不同,在捻轉的往返過程中,補法時左轉用力重,瀉法時右轉用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