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補瀉法指針刺操作過程中用以催氣、行氣、補瀉的各種手法,古代醫家將其歸納為十四條,又稱十四法,但歷代醫家所記載略有不同。現代《刺法灸法學》將其稱為輔助針刺手法,根據其作用部位,分為兩大類,一是經脈腧穴的輔助針刺手法,有爪、循、攝、按、捫;二是作用於毫針的輔助針刺手法,有搓、刮、彈、飛、顫、搖、盤、弩、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指補瀉法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針經指南》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手指補瀉法見於《針經指南》。《難經·七十八難》中有“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納)針也”的記載,強調左手按壓等動作在針刺治療的重要作用。竇默將有關針刺的各種輔助手法總稱為手指補瀉法,共14條。後在《金針賦》、《針灸聚英》、《針灸問對》中均有不同的記載,後世也將其稱為十四法條,現代《刺法灸法學》中將其統稱為輔助針刺手法。
輔助針刺手法又稱輔助手法,是輔助基本手法和補瀉手法以促使針下得氣,行氣而氣至病所,誘導涼熱針感的針刺手法。《靈樞·邪客》:“輔針導氣,邪得淫佚,真氣得居。”輔針即指此法。如《素問·離合真邪論》:“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屬輔助手法範疇。以後歷代醫家均有論述,竇漢卿《針經指南》中載有手指十四法,泉石心《金針賦》中十四法和竇漢卿的相類,楊繼洲《針灸大成》中總結歸納為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這些手法大多屬於輔助針刺手法,因其動作單一,故又稱單式手法。根據其作用部位,可分為兩類,一是作用於經脈腧穴的輔助針刺手法,二是作用於毫針的輔助針刺手法。
中醫套用
一、作用於經脈腧穴的輔助針刺手法
(一)爪
爪是標記穴位及宣散氣血以使進針無痛的方法,可在揣穴時施術,是爪切進針的組成部分。《針經指南》:“爪者,凡下針用手指作力置穴,方有準也。”即是此法。
1、操作方法
以拇、食指頭揣到敏感點後,立即以指甲掐穴。通常在穴位上掐成“十”字痕,而後在十字交叉處進針。爪時宜用力柔和,靠指甲切按壓力,使穴下氣血宣散,進針不痛,不傷正氣。
2、臨床套用
(1)切穴定位:用指甲固定穴位,以利進針。
(2)減輕針刺疼痛:爪切穴位可使經絡氣血通達,減輕病人對針刺的恐懼心理,減少肌肉緊張度,再配合右手快速刺入,就能減輕針刺引起的疼痛。
3、注意事項
爪時不宜用力過猛,以免傷及皮膚。爪前應清潔指甲。
(二)循
循是循按經脈,以激發經氣使氣血往來的方法,臨床套用頗為廣泛。《針經指南》:“循者,凡下針於穴部經絡之處,用於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而已。”《金針賦》:“循而攝之,行氣之法。”即是此法。
1、操作方法
進針前後,用拇指或使第二、三、四指平直(屈曲第一指關節),以指腹沿針刺穴位所屬經脈循行路線,或穴位上下左右,輕輕地循按或叩打。
2、臨床套用
(1)催氣:進針前循按可宣散氣血,使經絡之氣通暢,進針後循按可使氣不至者速至。
(2)行氣:循法可促使已至之氣,沿經脈循行路線擴散傳導。如針合谷穴後,行針時配合沿手陽明大腸經循行路線拍、叩、循、按,常可使針感向下至食指端,向上至肘、臂、面。現代研究顯示循攝等手法有激發經氣循經感傳的作用,可使隱性感傳轉化為顯性感傳,而出現術者針下徐和沉緊,患者感到針下酸、麻、脹,甚至周圍肌肉抽動、跳動等現象。
(3)解除滯針:滯針後在針穴的周圍循按,可使經氣通暢,針體澀滯得以消除。
(4)減輕病人緊張:進針前在經絡上循按,還可消除病人恐懼、緊張情緒,使肌肉鬆弛,利於進針,從而使針刺時疼痛減輕。
3、注意事項
(1)循時用力要適度,用力過重則阻礙經氣運行,使肌肉緊張度增加,產生疼痛。用力過輕則達不到目的。
(2)循法一般沿經而循。
(三)攝
攝是用爪甲切掐經脈,在經氣澀滯時使用的方法,用以行氣。《針經指南》:“攝者,下針如氣澀滯,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氣血自得通也。”《針灸大成》:“攝者,凡下針,如針下邪氣滯澀不行者,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氣自通行也。”即是此法。
1、操作方法
以拇、食、中指指甲在針刺穴位所在經脈上下,按經脈循行路線分段切壓片刻。在四肢末端,一般在腕踝關節上向心切掐。
2、臨床套用
(1)行氣:針刺後針下澀滯、沉重或疼痛,以指甲沿針穴所屬經脈上下切按,可使經絡氣血流行。
(2)解除滯針:滯針後在針刺穴位上下切循經絡,可使氣血流通,肌肉鬆弛,從而解除滯針。攝法與循法此時常結合套用。
3、注意事項
攝切時,用力宜均柔和,順經脈路線由針刺穴位向上或向下切按。爪以腧穴為準,攝以經脈為路。
(四)按
此法可用於按穴閉氣,即目前稱為按壓行氣的方法。
1、操作方法
針刺得氣後,想要使針感向下傳送,可用左手指按壓所刺腧穴的上方,右手捻針則可控制針感向下;反之,想使針感上行,則按壓所刺腧穴下方。
2、臨床套用
按壓行氣法可控制針感傳導方向。《針灸問對》認為:“行針之時,開其上氣,閉其下氣,氣必上行;開其下氣,閉其上氣,氣必下行。如刺手足,欲使氣上行,以指下抑之;使氣下行,以指上抑之。用針頭按住少時,其氣自然行也。”臨床不必拘泥於按住針頭不動,仍可結合其他手法,促使針感直達病所。
3、注意事項
按腧穴時不要緊靠針身,以免影響行針和引起滯針。也不要用力太大,反致氣血郁滯。
(五)捫
此法乃《內經》開闔補瀉的“闔”,“闔”為補法,使氣血勿瀉而針穴關閉。可用揉按,亦可“推其皮,蓋其外門”。《針經指南》:“凡補時用手捫其穴也。”《金針賦》:“捫為穴閉。”即是此法。
1、操作方法
出針後用手指按揉針穴,使針孔閉合。現多用乾棉球著針穴上,用手指加壓按揉。
2、臨床套用
(1)閉氣補虛:根據開闔補瀉理論,出針疾而搖大針孔,有瀉實作用;出針緩而用手指按揉針孔,令氣不外泄,有補虛作用。所以捫法是開闔補瀉中的補虛手法。
(2)止血:出針後針孔出血,或出現血腫,常用捫法以止血,或壓迫血腫,促進消退。
(3)消除疼痛:出針後為消除患者疼痛、沉重、脹麻等不適感,通常都用捫法按揉針孔片刻。
3、注意事項
(1)捫時手指要注意消毒,以免引起局部感染。最好用乾棉球加壓按揉。
(2)捫時宜用力合適,不宜過重。
(3)捫為閉氣補虛,如屬實熱證候,有時為了瀉實清熱,出針時可搖大針孔,使血少量溢出,此時禁用捫法。
二、作用於毫針的輔助針刺手法
(一)搓
搓,如搓線狀將針柄朝一個方向捻轉,以使肌纖維適度地纏繞針體,利用其牽拉作用,激發經氣,加強補瀉作用,促使出現熱、涼針感的針刺手法。《針經指南》:“搓者,凡令人覺熱向外臥針,似搓線之貌,勿轉太緊。治寒而里臥針,依前轉法,以為搓也。”《針灸問對》:“搓,下針之後,將針或內或外,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令人肥肉纏針,難以進退。左轉插之為熱,右轉提之為寒,各停五息,故曰搓以使氣。”即是此法。
1、操作方法
將針刺入後,向一個方向搓捻,如搓線之狀,故名搓法。由食指末節橫紋開始,用拇指如搓棉線樣向前搓動至食指端,以針下沉緊有被肌肉纏著感為度。由食指末節橫紋向食指端搓,為左,為內,為補;由食指端向食指末節橫紋搓為右,為外,為瀉。
2、臨床套用
(1)守氣行氣:搓針可使氣至針下而不離,纏綿於針下而不去,只有針下氣至而不速去,方能使氣至病所,有效施以補瀉。搓法對激發經氣、促使氣至病所有顯著作用,故臨床頗為實用。
(2)誘導針下溫涼:搓法與燒山火法與透天涼法有類似之處,配合左轉插之,能產生熱感而治虛寒;配合右轉提之,能產生涼感,而治實熱。
3、注意事項
(1)需速刺進針,克服疼痛,方可作搓法。搓是將針向一個方向搓,用力要均勻,搓時毋太過、太緊,使肌肉纏針而經氣滯澀,引起滯針而疼痛或脹麻,反令邪氣不能除。
(2)在實際操作中可實搓與空搓交替進行,能實搓則實搓,不能實搓則空搓。實搓是針轉360°,空搓是指搓摩針柄而針體不轉(又稱摩法),此時仍有一種搓摩針柄所致之環形力量沿針體傳到穴中。
(二)刮
指甲刮針古已有之。刮針有向上向下之分,可產生輕度震顫。向下用力刮是一種在酸的基礎上取熱的一個變法;向上輕刮是在麻的基礎上取涼的一個變法。輕刮可以催眠,亦可產生水波樣針感。
1、操作方法
(1)單手刮針法:拇指抵住針尾,以食指指甲輕刮針柄;食指抵住針尾,以拇指指甲刮針柄。亦可用食指、中指扶持針柄,以拇指指甲由下向上或由上向下輕刮針柄。
(2)雙手刮針法:用左手拇指端壓按針尾,略向下用力,左、右兩手食指彎曲,指背相對,夾住針體,用右手拇指甲在針柄上下輕刮之。
2、臨床套用
(1)催氣、守氣:氣不至,刮針柄可催氣速至;氣已至,刮針柄可使氣留而不去。刮針柄後常可使針感增強並向周圍擴散。
(2)刮針補瀉:可用單手刮針法,拇指按針尾、食指刮針柄,由上而下為補;食指按針尾、拇指刮針柄,由下而上為瀉。
刮針法常能產生明顯針感,其循經感傳效應往往不亞於捻轉手法,而無捻轉時的不適和疼痛,故患者常有舒適感覺,因而易於接受。
3、注意事項
刮針時要求手指關節要靈活,用力均勻,因此需反覆練習,方能熟練掌握。刮時指甲不宜過長或過短,要修剪平整、光滑。練到指力靈活純熟後,可同時兩手刮2支針柄施以補瀉,為雙手同刮法。
(三)彈
彈法源於《素問·離合真邪論》:“彈而怒之”,是以手指彈叩欲刺之穴,使經絡氣血隨彈叩而充實的方法。現代多以彈針柄為主,是臨床常用的手法之一。
1、操作方法
(1)彈叩穴位法:食指與拇指相交,用食指指甲對準所要刺的穴位,輕輕彈叩數下。彈時要用力均勻。
(2)彈叩針柄法:拇指與食指相交,對準刺入穴內的針柄尾部輕輕彈叩,使針體發生微微振顫。也可用食指一指對準針柄彈震,使針體振動。
2、臨床套用
(1)催氣:彈法可激發經氣,增強得氣感,是常用的催氣手法。
(2)守氣:得氣後需守氣時,亦常採用彈法,促進氣留而不去。
3、注意事項
(1)彈不可過猛,以免引起彎針、滯針。
(2)彈不可過頻,以免產生相反作用而使經氣速去。
(3)彈法應在留針期輕輕彈叩,一般7~10次即可。
(四)飛
是用拇、食兩指在針柄搓捻,一搓一放,一合一張,連續數次,如飛鳥展翅之狀的輔助針刺手法。
1、操作方法
用右手拇、食兩指持針。拇指與食指呈互動狀,要拇指頭向前,食指頭向後,將兩指彎曲。用拇指肚及食指第一節橈側由針根部輕貼針柄,由下而上呈螺旋式搓摩。兩指一搓一放,如飛鳥展翅之象,力度要均勻一致,使指感有如轉針,但針體不能上提。
2、臨床套用
飛法的作用是催氣、行氣,故臨床主要用於疏導經氣,加強針感,通過一搓一放,使針感續續而不離去。赤鳳迎源等手法常用飛法,以留氣針下,促進氣達患病之處。
3、注意事項
(1)飛法宜緩宜均,不宜過猛,過猛易引起滯針疼痛。
(2)飛法手技要熟練,基本功底要紮實。力呈螺旋式,向上,向外;指法是漏斗式下緊上松。此螺旋式的力含向上提的成分,但要提之不出;含針向右轉的成分,但要轉之不動。飛法成功關鍵在經氣充盈於穴中,其表現為針體自搖。
(五)顫
顫又稱震顫法。是進針後使針在穴內小幅度上下顫動的一種輔助手法。顫動的速度快,振幅小,力度均勻,是一種微弱溫和的刺激。《神應經》:“用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搓捻其針,如手顫之狀。”即是此法。
1、操作方法
針刺後不得氣,用拇、食兩指持針柄,輕輕地上下提插並搓捻搖動針柄,要保持其小幅度、高頻率的狀態,如手顫般地震動針身。
2、臨床套用
顫法主要用於催氣,針刺後氣不至,用手輕顫針身可催氣速至。氣至後顫之,還可加強針感,使針感時間延長。
3、注意事項
顫法貴在用力輕柔,故曰“細細動搖”。不宜大幅度地顫動和震搖,以免引起疼痛和滯針。
(六)搖
搖是搖動針柄以行氣或出針瀉實的方法。《針經指南》:“凡瀉時欲出針,必須動搖而出也。”《金針賦》:“搖而退之,出針之法。”
1、操作方法
針刺入一定深度後,手持針柄,將針輕輕搖動,以行經氣。或以指捻針柄,搖動針體,邊搖動邊退針,搖時要上下、左右搖擺,使針孔擴大,而後疾出針。
2、臨床套用
(1)搖大針孔:是伴隨出針的一種方法。亦即“開闔瀉法”中的“開”,搖而退之,是一種出針的方法。
(2)淺而大搖:是青龍擺尾的基本手法。在關節阻澀、氣不上行,而又在淺部行針時使用。
(3)深而小搖:是白虎搖頭的基本手法。在關節阻澀、氣不上行時,而又在深部行針時使用。
3、注意事項
搖法主要用於加強得氣感應,促使經氣向一定方向傳導。搖大針孔可瀉實清熱,虛證、寒證忌用。
(七)盤
盤是將針刺入腹部腧穴後,按倒針柄,手持針尾,將針向一個方向盤轉(每盤360°)的輔助手法。
1、操作方法
盤時用拇食中三指扣住針尾(金屬絲繞成的針尾能輕鬆自由地旋轉),或用拇食指掐住針尾進行盤轉。向左或右盤,每盤3~5次,有時左右交替。明代汪機說:“左盤按針為補,右盤提針為瀉。”可資參考。
2、臨床套用
(1)盤法可使針下氣至而調和,從而加強針感和提高療效。
(2)主治腹中寒熱邪氣,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
3、注意事項
(1)一般只用於肚腹部肌肉鬆弛處,有時也可用於腰背部、四肢等肌肉肥厚部位。肌肉消瘦緊張的部位不宜套用盤法。
(2)盤時不宜用拙力,不能行之太快,過速過猛容易引起彎針、滯針,引起疼痛。
(3)盤時要在得氣基礎上進行,所以先將針進至穴位深部,等待氣至後方可提針至皮下盤旋。
(4)專用於腹部,得氣、臥倒針身,手扣針尾,向左向右盤旋是其技術關鍵。
(八)弩
弩又稱努。是將右手食指或中指在針體上如扣弩機之狀,使針身彎曲,從而使針尖向前或向後的手法。手向後弩,則氣向上行;反之,則氣向下行。在特殊部位如球後、天突進針時,需用弩法。
1、操作方法
本法要在針刺得氣基礎上施行,得氣後將針稍提,用拇、食指夾持針柄,中指側壓針身使針身彎曲成弩弓之狀。想使針感向上擴散,可將針體向後按;想使針感向下擴散,可將針體向前按。
2、臨床套用
弩法有行氣作用,可促使經氣沿經脈循行擴散,針感沿一定方向傳導,直到病所。
3、注意事項
(1)弩法的關鍵在針尖的方向,將針尖朝向患處,才能促使氣至病所。
(2)弩法必須在得氣、守氣基礎上施術,才能使針下之氣沿經脈傳導,直達病所。為此,應手不離針或按壓,或捻動,使針下之氣不失,並沿術者期望的方向傳導而直達於患病之所。
(九)搜
此法是用針尖搜尋針感。蒼龜探穴手法“鑽剔四方”即在穴之上下左右四方去搜尋,鑽是向前,剔是向後,搜是用針尖慢慢搜尋針感,動作要慢。
1、操作方法
針已進到所定深度尚不得氣,即將針退到皮下,改變針刺方向,再行進針。如仍不得氣,再向前、後或左、右有目的地反覆進退搜尋,以催其氣至。
2、臨床套用
針刺入腧穴後,不得氣需緩慢而仔細地將針退到皮下,再進到一定深度尋找針感。常和分層候氣、催氣一起使用。
3、注意事項
此法不可過快,需認真體會耐心尋找針感。在此過程中,還需分層候氣,若氣仍不至,應催氣後再行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