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爾空間

戶爾空間位於柏林和北京兩地。作為一間新銳全球性畫廊,戶爾空間秉持著國際立場與合作精神,致力於潮流激變的全球藝術市場。畫廊於2017年創立,在跨時區的兩個空間內,積極倡導著國際化的藝術項目,攜新興藝術家和成熟的國際藝術家一道,呈現跨學科、表演性與社會參與的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戶爾空間
  • 外文名:Hua International
  • 地理位置:北京: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98東街D08-3
    柏林:Potsdamer Str.81B 10785 Berlin Germany
  • 占地面積:120 m
  • 開放時間:北京:周二-周六 10:30-18:30柏林:周二-周六 12:00-18:00
  • 門票信息:無門票
畫廊介紹,場館主理人,重要展覽,展覽信息,

畫廊介紹

戶爾空間的選址分別位於兩個充滿活力的藝術區的中心。其中,柏林空間地處波茨坦大街一座歷史悠久的戰前建築中,而北京空間則於2020年8月搬遷至知名的798藝術區。戶爾空間還組織策展項目和藝術合作,追尋新的創作和敘說方式,持續推進當代藝術的進程。在藝術世界持續發生構造性變化的時代,戶爾空間在運作模式上注重靈活性,實驗性與合作性,致力於推進在藝術市場內全新而獨特的藝術創作。

場館主理人

花笑嬋

重要展覽

不確定整體的不完美碎片
外文名:Imperfect Fragments of an Uncertain Whole
2021年 4月 22日– 6月 19日
地點:北京戶爾空間
藝術家:拉斐爾·多梅內克
本次展覽將包含畫廊空間及畫廊周公共項目區兩部分,通過將建築轉換為語言裝置或實驗性出版物,藝術家將繼續擴大對建築概念及功能性的探索。
拉斐爾·多梅內克的作品並不拒斥周遭環境,而是主動接納與認可,通過對包括語言與詩歌在內的所有材料持“可解構,可毀滅”的態度,繼而從身體與精神上激活觀展者。秉承著最大限度窮盡每一件物品可能性的理念,藝術家歡迎並邀請他人“介入”到空間中,旨在“污染”展覽,“摧毀”藝術家作為展覽創造者的完整性,從而以這種形式再現並重製展覽中所使用的材料。此次展覽既可視作一種實驗性出版物,同時也是一次社會和文化的實踐,鼓勵觀展者意識到進入與離開空間的過程,體會與作品,與他人相遇和交流的時刻。
此次將展出的全新空間性裝置根植於藝術家對於全球化社會經濟基礎、當代材料生產的廣泛興趣,以及它們對城市設備演變的影響。通過空間、物體和觀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多梅內克讓觀展者不斷地斟酌自己在空間內部的位置。通過觸覺,藝術家將身體作為展覽中活躍的組成部分,模仿並創造日常的交流,對他來說,這些都構成物質性的形式。展覽同時呼籲及呈現對材料的轉移和轉變,其中包括具象詩與語言的製造。在上述理念與實踐的支撐下,也將進一步否定藝術作品與觀展者之間的傳統界限和等級制度。由此,此次展覽就處於不斷發生和發展的狀態,契合了藝術家長期以來對如何放大感知體驗的探究,以及如何在這種體驗的流動中激發更多的可能性的真情實感的思考,同時亦為觀者提供了擁有一個體驗更加動態性解讀的平台。
DO YOU FEEL THE SAME
2021年 2月 27日– 7月 10日
地點:戶爾空間柏林畫廊
藝術家:范尼·吉奎爾
戶爾柏林空間很榮幸為您呈現由藝術家范尼·吉奎爾帶來的展覽-行為藝術項目 do you feel the same,同時這也是藝術家首次在畫廊空間的個展。范尼·吉奎爾想像中的世界並不單單是由分割獨立的實體所組成的空間,而是一個多樣且動態的星群,期間充斥著混合,交融,亦或者分歧與干涉。展覽 do you feel the same 闡述了在三種“體態”的展示形式下,一系列的雕塑性行為藝術的混合:機械房間/身體,夢境房間/身體與記憶房間/身體;所有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凸顯了孤立與聯繫的首要性,以及在這些狀態之間的游移。
哲學家讓-呂克·南希(Jean-Luc Nancy)將身體描述為邊界,在那裡一切發生,故事緩緩展開。“身體並不是某種實在或者被填滿的空間”他寫道,“它們是開放的空間,在某種意義上,開闊的場域或許是更為恰當的描述,因此它們也可以被稱為‘場所’;身體是存在的場所,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離不開一個場所:‘彼處’,或‘此地’,‘此地’也正是為了‘這個’。” 正如南希所論述,這個邊界,即身體發生的界限;在吉奎爾的作品之中其便以可塑的區域而呈現,而邊緣與界限則永遠尚在商榷。
你的內在與外界如何交織?你是不是也曾夢到過住在一個和你身體一般大的房間?你也認為記憶會變成血肉嗎?像這樣的問題,通過表演者之間的開放式對話出現,他們在記憶房間/身體中把抽象的標記刻在大塊的石蠟上,或者把石蠟分解成更小的碎片。在這個清涼的單色房間中,這些行為,部分是腳本,部分則為即興,在記憶匯聚的小池塘之中,模糊了個人和群體、親密與一般之間的區別。交織在一起的有著抽象形狀的布料從夢境房間/身體中兩組弧形銅臂架上垂下。這種精巧的形狀糾纏在一起,影影綽綽,像解構的休閒服,卻還保留著穿戴者殘留的溫度。在機械房間/身體中,懸掛的玻璃與紡織作品圍繞著四個開放式鋼製裝置,勾勒出了尋常生活空間的骨骼輪廓。表演者在這些作品之中做出一系列熟悉的、看似潛意識的姿勢,而這些動作卻毫無實義的指向:下蹲、扭曲、按壓、轉動。這個房間/身體,就如同整個展覽的理念一樣,是一個鮮活的有機體,也是一個可居住的場所,通過運動和觸摸繼而不斷地重新配置。正如南希所論述到:"身體為存在提供了場所"。在這裡展開的瞬息萬變的裝置與姿勢情境,質疑並揭示了一種多元滲透,既是在親密與一般、內部與外界之間的模糊。喚醒了生命與夢想,讓它們在這隱藏的、敞露的、私人的和共通的空間中寄居。
范尼·吉奎爾的作品在裝置、雕塑和行為之間遊走,並開發出容納不同元素的空間,這些元素預設了一個激活的場景。雕塑作為身體的延伸,並通過手勢激活,質疑身體/ 物體、自我和他人之間的關係。通過這種方式,她的作品探索了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空間和時間在行動中和行動後的關係。這些作品將個人/ 集體、私人/ 公共、親密/ 遙遠等二元論概念之間的空間和肉體滲透性發揮出來。這些作品需要行為支撐,同時也存在於行為之外的編舞和即興表演的網路中。她的作品近期在法國布雷斯特Passerelle Centre d'art contemporain、比利時布魯塞爾Loto、雷恩美術館,雷恩國際美術館等地舉辦個展。
GREEN GO HOME
2020年 12月 6日–2021年 1月 23日
地點:戶爾空間柏林畫廊
藝術家:托馬斯·吳&里克力·提拉瓦尼與二十一位柏林藝術家
戶爾柏林空間很榮幸為您呈現由藝術家托馬斯·吳與里克力·提拉瓦尼共同帶來的藝術合作項目 Green Go Home 柏林限定版。戶爾空間與藝術家共同邀請柏林本地二十一位藝術家與十四間畫廊參與其中,建立直擊當下全球性民生問題的多元對話。
GREEN GO HOME 不斷地更迭其媒介,每當它占據一個新的時空景觀時,都會以不同的呈現方式出現。作為一種與當下炙手可熱的抗議與動亂的動態對話形式, GREEN GO HOME 這個順應語境的合作項目將現實的圖像與令人回味的文字相結合,不難讓人想起社交媒體上零碎的自我實現語言,以及類似於 "情境主義國際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這樣的藝術歷史運動的中充滿詩意政治宣傳藝術作品(Agitprop)。這些圖像包括像安吉拉·戴維斯這樣的革命者,大衛·鮑伊、圖帕克克沙克和芭芭拉等流行文化人物,抑或者弗里達·卡羅和安娜·門迪埃塔,我們所熟知的藝術家,他們與電影場景或者某張歷史選美大賽照片在作品中擦肩而過。托馬斯·吳 創造的圖像網路與提拉瓦尼 的標語構建出多元的關係,從而交織出一層層的解釋與誤解。
在與場域、關懷和合作相互交融的概念性社會參與藝術實踐的引導下,提拉瓦尼 的創作時常尋求與當地合作者之間建立橋樑和培養關係。"家,"他闡述道,"在那裡我們更有靈感,我們更能發揮,我們有我們的故事,我們的記憶,我們的政治和我們的真實關係。" 此次 GREEN GO HOME 的柏林限定版中,二十一位柏林藝術家的作品占據了中心舞台;從微妙的個人干預到直接反映當地現狀的強烈政治性的輸出,吳和提拉瓦尼 邀請了他們所欣賞的當地藝術家:既有長期以來的藝術夥伴,也有陌生的新盟友,涵蓋了從新興藝術家到具有國際地位的知名藝術家。GREEN GO HOME 的展廳牆壁上貼滿了吳和提拉瓦尼 在報紙上絲網印刷的 "人物",這實際上是為受邀藝術家提供了一張可供起來自我發揮與對話的背景圖紙。
熱帶房間
外文名:Tropical Room
2020年 11月 7日–2021年 1月 30日
地點:北京戶爾空間
藝術家:陳丹笛子
本次展覽將系統性地呈現陳丹笛子近期在“熱帶”與“帝國”命題下的藝術思考與實踐。展覽名為“熱帶房間”,主題實則超越“熱帶”單純作為地理區域,以及“房間”作為物理空間的表面解讀。陳丹笛子把語義複雜的文化符號融入了本次展覽中虛構的熱帶後殖民日常空間,裡面包含了熱帶地區殖民歷史遺留下來的種種痕跡,尤其是在濕潤的、邊緣的自然中,經帝國中心滲透後的風景與景觀。
陳丹笛子延續以往的創作方式,邊觀察邊進行想像性的轉化,通過影像、聲音、裝置、雕塑、文字等媒介,將捲入殖民歷史的自然和人為景觀從現實生活中抽離並詩意地重構。影像裝置《太陽永不落下》呈現的“日落”景象背後隱藏著西方殖民者和熱帶殖民地息息相關又截然不同的命運;帝國的幽靈遊蕩在熱帶地區,這種共生和寄生並存的關係同樣體現在《荊棘冠》之中;溫帶動物追捕著熱帶動物,陳丹笛子在影像《羅曼獵手》中模仿並再現了殖民語境下權力對自然秩序的改造。“熱帶房間”中的新作延續了她作品中對周遭環境的比較與質疑。在此,她考量著西方殖民者給熱帶殖民地帶去的“一種亦毒亦藥的東西”,想像著那些無盡地影響著熱帶面貌的矛盾之物,呈現著被侵入的熱帶風景,其中滿是西方殖民者的痕跡。
哪兒涼快,哪呆著去
外文名:JUST STAY IN THE COLD
2020年 9月 10日– 12月 12日
地點:戶爾空間柏林畫廊
藝術家:童昆鳥
作為中國最受矚目的年輕藝術家之一,童昆鳥的作品被牢牢固定在後媒介情景之中。其作品超越了形式的界限,涵蓋了雕塑、行為、繪畫、攝影和詩歌,這種媒介的跨越有時甚至出現在同一件作品之中。對童昆鳥來說,無窮無盡的消費品終將落入二手店、跳蚤市場和垃圾箱,形成了建築世界符號學的子結構。他將這種看似無止境的商品流動描述為 "糟糕的無限",而藝術家的角色則是一個表演性地探索其深處的清道夫。在這些拾得的碎片中,我們可以發現或想像到哪些特殊的痕跡和故事,它們又揭示了關於城市與人的何種互動,或許能從童昆鳥這些感性而固執的作品中聯想一二。
童昆鳥的名字便是一隻鳥,中國藝術史上最古老的象徵之一。漂浮在一個單薄支架上,保持著鳥的姿態:其作品概念源自於與動物的共生,而其中對於獨立,自決與無政府主義的追求便是他藝術實驗的出發點;對於社會結構的思索,也是他本次展覽的主題。童昆鳥,一個忙碌的花匠、詩人,旅行者與自由靈魂,著迷於局外人的生活與社會邊緣的體驗,那些聽起來“涼快”的角落。在動態實驗、當代 Wunderkammer [古玩櫃]和藝術裝置的相互作用下,童昆鳥完成了對物質世界魅力的重塑,並以一種有趣的方式挑戰觀眾重新思考消費所驅動的價值體系。
童昆鳥展覽的兩個部分分彆強調了平衡的脆弱性:利用價值、使用與破壞等分類的不穩定性,在自我、群體和他人之間尋找平衡——正如我們日復一日在生活中所感受或經歷到的那樣。在結構上,兩個篇章以呼應的形式圍繞著Dasein[存在]和Geworfenheit[拋棄]的概念展開。作為海德格爾提出的概念,"拋棄 "意味著存在的任意性與不穩定。正如藝術家自己所指出的,“人類存在的這齣戲是圍繞著在世界中存在的被拋的可能性的,我們被拋棄於世界之中,並且被其波浪與漩渦,動盪與激流所裹挾。我們‘被拋’於世界上,我們不得不應對拋給我們的那些東西。”遵循著這個概念,展覽第二章是對第一章所展示的作品與概念的重新配置和擴展:強調生活在激流動盪的世界中的所最根本的不穩定性。
感觸 觸感
外文名:Touching Feeling
2020年 8月 29日– 10月 25日
地點:北京戶爾空間
藝術家:鐘笛鳴、范尼·吉奎爾、陳丹笛子、童昆鳥、瑞貝卡·霍恩、張移北
在後疫情時代下,直面藝術市場逆全球化思潮,堅持打破時空語境界限,持續推進實驗藝術創作,並助⼒藝術家職業⽣涯在去地域化平台上的長遠發展:戶爾空間很榮幸地宣布,將正式入駐北京798,重啟對中國本土藝術與國際交流平台的持續深耕,開啟畫廊藝術實踐的全新篇章;並將於八月二十九日帶來開幕首展——“感觸觸感”。
我們如何觸及感受?感覺、記憶和個人歷史如何化為實體的形態?展覽“感觸觸感”對二元論、情感性和表演性進行探索,思考著認知的身體中,肉體緣何不能被剝離,也考量了我們用身體體認、感知空間的方式。認識外在的有形世界,媒介不僅是渠道,同時更是伴隨我們認知的一部分。
“感觸觸感”將展出六位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藝術家的作品,他們通過雕塑、錄像、繪畫和攝影,直面個人和社會歷史的交匯之地,在親密的情感層面上形成體驗。
德國的身體藝術和行為藝術先鋒瑞貝卡·霍恩,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用“身體延伸物”回應她生病期間身體被禁錮所產生的自我隔絕感。她的藝術世界中充滿了夢境式的假肢,作品挑戰著人類與非人類的界限。
陳丹笛子在她的多媒體作品中探討著隱秘的情感邊界,那些馬蹄鐵的蹄釘,指涉著人們在情感關係中所獲得的或猛烈或模糊的痛——儘管如此,它或許又不可避免。
童昆鳥的許多作品都關注到平衡的脆弱性,他試圖在自我、群體和他人之間找到平衡。他的許多作品都是通過搖搖晃晃的動作以及平衡的找尋與失去,而達到平衡與和諧的效果。作為一種形式和概念,這屢次出現在他的創作中。
鐘笛鳴的繪畫和裝置作品營造了一個詩意的空間,闡釋了親密的語境,人的身體與建築環境得以產生共振。
范尼·吉奎爾創作了貌似冰冷的人造物裝置,表面疏離著肉體的經驗;而伴隨其而進行的行為表演,卻由拉我們復歸了肉身的世界。
張移北的新作源於在家鄉逛“早市”的所見。以圖片為基礎,並以藝術家擅長的雕塑形式進行進一步轉化,她的情感表達精微而克制,而畫面多少慘烈且直接,提示著緊急時刻中死生之大事。
WALKING IN ICE
中文名:在冰上行走
2020年 7月 24日– 8月 20日
地點:戶爾空間柏林畫廊
藝術家:Leda Bourgogne, Zuzanna Czebatul, Fanny Gicquel, Nona Inescu, Julian-Jakob Kneer, Ariane Müller & Martin Ebner, Alvaro Urbano, Tobias Spichtig
在冰上行走 探索了自我與他人之間微妙而動態的糾葛。展覽名稱的靈感來自於沃納-赫爾佐格(Werner Herzog) 所撰寫的回憶錄,記錄了這位德國電影人在1974年為陪伴病重的朋友和導師洛特-H-艾斯納(Lotte H. Eisner)而徒步從慕尼黑到巴黎的旅程。在深冬的寒風中步行三周,赫爾佐格堅信,這種身體力行的行為可能會挽救垂危朋友的生命。展覽中的藝術家們以不同的方式處理了虛榮、孤獨和死亡的問題;對聯繫的渴望;同情與吸引;對戀人、朋友或家人所無可避免的紀念;自我和他人之間的界限;以及傷害、干擾與關懷的概念。
我們如何觸及感受?感覺、記憶和個人歷史如何化為實體的形態?展覽“感觸觸感”對二元論、情感性和表演性進行探索,思考著認知的身體中,肉體緣何不能被剝離,也考量了我們用身體體認、感知空間的方式。認識外在的有形世界,媒介不僅是渠道,同時更是伴隨我們認知的一部分。
“感觸觸感”將展出六位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藝術家的作品,他們通過雕塑、錄像、繪畫和攝影,直面個人和社會歷史的交匯之地,在親密的情感層面上形成體驗。
在冰上行走 探索了自我與他人之間微妙而動態的糾葛。展覽名稱的靈感來自於沃納-赫爾佐格(Werner Herzog) 所撰寫的回憶錄,記錄了這位德國電影人在1974年為陪伴病重的朋友和導師洛特-H-艾斯納(Lotte H. Eisner)而徒步從慕尼黑到巴黎的旅程。在深冬的寒風中步行三周,赫爾佐格堅信,這種身體力行的行為可能會挽救垂危朋友的生命。展覽中的藝術家們以不同的方式處理了虛榮、孤獨和死亡的問題;對聯繫的渴望;同情與吸引;對戀人、朋友或家人所無可避免的紀念;自我和他人之間的界限;以及傷害、干擾與關懷的概念。

展覽信息

年份
時間
地點
主題
藝術家
2021
4月 22日– 6月 19日
戶爾空間北京畫廊
不確定整體的不完美碎片
外文名:Imperfect Fragments of an Uncertain Whole
拉斐爾·多梅內克
2月 27日– 7月 10日
戶爾空間柏林畫廊
DO YOU FEEL THE SAME
范尼·吉奎爾
2020
2020年12月 6日–2021年 1月 23日
戶爾空間柏林畫廊
GREEN GO HOME
托馬斯·吳&里克力·提拉瓦尼與二十一位柏林藝術家
11月 7日–2021年 1月 30日
戶爾空間北京畫廊
熱帶房間
外文名:Tropical Room
陳丹笛子
9月 10日– 12月 12日
戶爾空間柏林畫廊
哪兒涼快,哪呆著去
外文名:JUST STAY IN THE COLD
童昆鳥
8月 29日– 10月 25日
戶爾空間北京畫廊
感觸 觸感
外文名:Touching Feeling
鐘笛鳴、范尼·吉奎爾、陳丹笛子、童昆鳥、瑞貝卡·霍恩、張移北
7月 24日– 8月 20日
戶爾空間柏林畫廊
在冰上行走
外文名:WALKING IN ICE
Leda Bourgogne, Zuzanna Czebatul, Fanny Gicquel, Nona Inescu, Julian-Jakob Kneer, Ariane Müller & Martin Ebner, Alvaro Urbano, Tobias Spichti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