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226.1畝(其中:田9701.4畝,地 1524.7畝),人均耕地2.43畝,主要種植蔗糧等作物;擁有林地12531.7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46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32畝,主要種植橡膠、杉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305畝,其中養殖面積30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 水、電、路、電視、電話,無路燈。全村有988戶通自來水,有98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 %)。有98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76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 %和 77.0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8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83戶(分別占總數的59%)。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進村道路為 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5輛,拖拉機539輛,機車74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9701.4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701.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1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6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31戶;建有小水井。全村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0個 然村已通電視;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0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243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305萬元,占總收入的53.63%;畜牧業收入459萬元,占總收入的 18.8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055頭,肉牛146頭,;漁業收入58萬元,占總收入的2.38%;林業收入92萬元,占總收入的 3.78%;第二、三產業收入473萬元,占總收入的 19.44%;
工資性收入38萬元,占總收入的1.56%。農民人均純收308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5人(占勞動力的 2.74%),在省內務工55人,到省外務工 30 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88戶,共鄉村人口4635人,其中男性2284,女性2351人。其中農業人口 4629人,勞動力3095人。該村以傣族為主,其中傣族4476人,景頗族7 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403人,參合率 95.71%.享受低保10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0平方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 11 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5所,校舍建築面積 6362平方米,擁有教師35人,在校學生 人,距鎮中學12.6公里。目前小學生550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3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101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1113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 0畝 。年末集體總收入 24萬元,有固定資產213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1個,下設10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1人,少數民族黨員51人,其中男黨員47人,女黨員4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0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 1個,團支部 6個,共有團員 107 人。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22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飲水困難;2、河堤決口水災嚴重;3、村內道路、沼氣、公房建設困難;4、田間道路、排水灌溉溝建設困難、建橋困難。該村今後的發展產業以甘蔗為主,以優水稻、西瓜、橡膠、玉米為輔。
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入選雲南省2021年度美麗村莊建議公示名單(省級美麗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