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40年4月29日,戴錫孟出生於河北省安國縣。
1962年畢婆驗業於天津中醫學院。
同年在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婦科任住院醫師,師從津門婦科名醫顧小痴,隨師查房待診。
1969年調往內科,擔任內科副主任,師從陶建修主任潛心學習中醫治療血液病經驗,並得到阮士怡、張翰清、邱紹卿、柴彭年、王雲翮等名醫的悉心指導,奠定了良好的內科臨床基礎。
1973年始至1974年,利用一年半時間在天津第一中心醫院參見天津市第一屆主治醫師進修班,進修西醫內科,凶烏凶特別是血液病學科,曾先後得到張久山、王金達、曹會覓以及天津市血液病研究所楊崇禮、楊天楹拔寒紋捉、陳文捷、儲榆林等著名專家的直接教授與指導,在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液病臨床以及科研方面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1982年調往天津中醫學院,任副院長,在前輩哈荔田院長韓錫瓚副院長以及諸位老領導的帶領下,受老一輩專家教授治學和學術思想的薰陶,在治學精神、學術視野以及對中醫藥事業終生熱愛與執著諸方面較前更有所長進。
1991年6月至2002年8月,任天津中醫學院院長。
1992年建立了我國第一所“中國傳統醫藥國際學院”,面向世界各國和港澳台地區招收留學生。
研究方向
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液病40餘年。醫德醫風高尚、頌堡立治學嚴謹,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對於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液病方面,在國內率先開始探索以中藥古方“六神丸”、“當歸龍薈丸”、“梅花點舌丹”等治療各類貧血、急慢性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統疾病,有頗多建樹。
著作譯作
主編《中醫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等4部著作。
科研成果
主持、參加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10餘項,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特等獎、二等獎多項。
1.“再生障礙性貧血臨床及實驗研究”獲1993年天跨您戰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中醫藥治療白血病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獲1998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3.“六神丸治療白血病臨床和實驗研究”獲2005年中華中醫藥學科科學技術三等獎。
獲獎情況
1985、1994年兩次獲得天津市“三八紅旗手”稱號,1999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95年獲天津市“八五”計畫立功獎章,並獲天津市中中國科技英才稱號,1996、2000年兩次被評為天津市勞動模範。
1991年被天祖滲迎津市政府授予“中醫血液病專家”稱號。
學術任職
多年來,曾先後赴法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日本、韓國、新加坡等近20個國家進行講學、學術交流和校際合作,開闊了視野,豐富了辦學治校的經驗,提高了學術水平。
天津市第一位中醫血液病學博士生導師。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已培養博士生10人,碩士生20餘人。
擅長領域
血液系統疾病,包括:各類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溶血性貧血、慢性病貧血、老年性貧血等);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纖維化);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以及各種腎病、急慢性腎炎、泌尿系感染、腎病綜合徵;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疾病、傳統中醫調理補虛。
主要貢獻
20世紀70年代初,在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建立了天津市第一個“中醫血液病專科”設專門血液病床,並組建了血液病實驗室,開展對血液病的臨床及科研工作,主攻再生障礙性貧血及白血病。在國內較早提出“腎虛是再障發病的關鍵,補腎是治療再障的根本”,創立“補腎活血法”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取得了顯著療效,並在免疫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面進行了實驗研究。在白血病研究方面,確立了“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治療大法,在全國第一個套用中藥“六神丸”和“梅花點舌丹”治療急慢性白血病,取得了可喜療效,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驗研究,兩項研究均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對血液系統疾病研究近40年,1991年被天津市政府授予“中醫血液病專家”稱號。
在天津中醫學院任院長期間,確立辦學指導思想“大力發展中醫藥教育事業,注重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積極開拓創新,努力培養德才兼備的中醫藥合格人才”,明確校訓“進德修業,繼承創新”,以本科教育為重點,狠抓教學質量,夯實基本功,早臨床,多實踐,著力培養新時代合格的中醫藥後繼人才。至2011年已有一大批畢業生成為中醫藥事業的骨幹力量和棟樑之才。學校本科專業建設和研究生授權學科有了較大發展,至2002年,本科專業在原有的中醫學催她埋試、針灸學、中藥學的基礎上,增設了護理學和藥物製劑專業;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增加了12個,新增針灸推拿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和中醫基礎理論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此外還開設了中醫學七年制本碩連讀。
為把我國傳統中醫藥學推向世界。1992年建立了我國第一所“中國傳統醫藥國際學院”,面向世界各國和港澳台地區招收留學生。來自20多個國家和港、澳、台留學生500餘人(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學習,擴大了中國傳統醫學及天津中醫學院在世界的影響。積極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和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合作關係,派教師到國外講學,進行中醫藥教育。在許多國家設立天津中醫學院醫療中心,每年有上千人次來校交流學習,對外教育已成為天津中醫藥大學一個亮點。
1991年被天津市政府授予“中醫血液病專家”稱號。
學術任職
多年來,曾先後赴法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日本、韓國、新加坡等近20個國家進行講學、學術交流和校際合作,開闊了視野,豐富了辦學治校的經驗,提高了學術水平。
天津市第一位中醫血液病學博士生導師。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已培養博士生10人,碩士生20餘人。
擅長領域
血液系統疾病,包括:各類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溶血性貧血、慢性病貧血、老年性貧血等);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纖維化);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以及各種腎病、急慢性腎炎、泌尿系感染、腎病綜合徵;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疾病、傳統中醫調理補虛。
主要貢獻
20世紀70年代初,在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建立了天津市第一個“中醫血液病專科”設專門血液病床,並組建了血液病實驗室,開展對血液病的臨床及科研工作,主攻再生障礙性貧血及白血病。在國內較早提出“腎虛是再障發病的關鍵,補腎是治療再障的根本”,創立“補腎活血法”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取得了顯著療效,並在免疫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面進行了實驗研究。在白血病研究方面,確立了“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治療大法,在全國第一個套用中藥“六神丸”和“梅花點舌丹”治療急慢性白血病,取得了可喜療效,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驗研究,兩項研究均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對血液系統疾病研究近40年,1991年被天津市政府授予“中醫血液病專家”稱號。
在天津中醫學院任院長期間,確立辦學指導思想“大力發展中醫藥教育事業,注重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積極開拓創新,努力培養德才兼備的中醫藥合格人才”,明確校訓“進德修業,繼承創新”,以本科教育為重點,狠抓教學質量,夯實基本功,早臨床,多實踐,著力培養新時代合格的中醫藥後繼人才。至2011年已有一大批畢業生成為中醫藥事業的骨幹力量和棟樑之才。學校本科專業建設和研究生授權學科有了較大發展,至2002年,本科專業在原有的中醫學、針灸學、中藥學的基礎上,增設了護理學和藥物製劑專業;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增加了12個,新增針灸推拿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和中醫基礎理論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此外還開設了中醫學七年制本碩連讀。
為把我國傳統中醫藥學推向世界。1992年建立了我國第一所“中國傳統醫藥國際學院”,面向世界各國和港澳台地區招收留學生。來自20多個國家和港、澳、台留學生500餘人(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學習,擴大了中國傳統醫學及天津中醫學院在世界的影響。積極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和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合作關係,派教師到國外講學,進行中醫藥教育。在許多國家設立天津中醫學院醫療中心,每年有上千人次來校交流學習,對外教育已成為天津中醫藥大學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