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斯及其音樂研究

基本信息,內容提要,目錄,《戴維斯及其音樂研究》序,

基本信息

作 者: 張涓 著
出 版 社: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ISBN: 9787806922729
戴維斯及其音樂研究
戴維斯及其音樂研究 張涓著
出版時間: 2007-04-01
版  次: 1
頁  數: 241
裝  幀: 平裝
開  本: 32開
所屬分類: 圖書>藝術>音樂

內容提要

彼得·馬克斯韋爾·戴維斯爵士是英國當代仍然健在、存在較多爭議的重要作曲家,他在迄今為止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不斷進行深入的學習,堅持將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元素吸收運用在自己的新創作中,同時又體現出對二十世紀歐美音樂創作發展風格流派的吸納融匯。戴維斯在確立創作特徵的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重要的階段:1、吸收傳統音樂精髓、對二十世紀音樂發生濃烈興趣、確立將早期音樂元素運用於現代創作之中、並追求音樂較強的可聽性;2、對具有表現主義傾向的劇場音樂的開發、探索作品表現人類本性的哲學內涵、儘可能挖掘不同的創作方式和音樂表現空間;3、對山川自然景色痴迷並從中汲取創作靈感、回到傳統風格。
本書按照戴維斯的創作發展階段,分早期創作、成熟期創作、晚期創作三個章節,來簡述他的生活與創作特點。戴維斯在這三個創作時期都毫無例外地堅持採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素材的借用手法,但每個時期又存在彼此不同的獨立特徵。
相比較而言,戴維斯在第二個階段成熟期的創作更為豐富多樣,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這個時期在延續早期創作特徵的同時,又為晚期的創作開闢了新鮮的創作思路。期間創作的首部劇場音樂作品《為瘋王而作的八首歌》,既體現出對早期材料的運用、現代作曲技術的注入、劇場音樂風格的嘗試,也不斷遭到大眾欣賞審美標準的爭議,是他作品當中最重要、最典型的特例,因此本書在研究戴維斯不同時期創作風格特徵的基礎上,又著重對《為瘋王而作的八首歌》這部作品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論述,主要從戲劇特點、音樂特點和所具有的創作手法、藝術形式、思想內容意義三個方面入手,以期對戴維斯的總體創作風格做更加詳盡的闡釋、說明。

目錄

引言
有關戴維斯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1、外文專著、論文等資料
2、本書主要參考的外文資料
3、中文資料
第一章:早期創作(1954-1964
第一節 早年學習時期(1942-1957)
一、吸收傳統音樂精髓
二、對二十世紀音樂產生濃厚興趣
第二節 兩次留學時期(1957-1964
第一次留學期間(1957-1958) ——確立將早期音樂元素運用於現代創作的技術特徵
第二次留學期間(1962-1964) ——鞏固將早期音樂元素運用於現代創作的技術特徵
第三節 西倫切斯特時期(1959-1962)
第二章:成熟期創作(1964-1987)
第一節 “彼埃羅演奏者”重奏團初期(1967-1968)
一、“彼埃羅演奏者”的創建——建立推廣早期風格作品的渠道,嘗試多重探索
二、《偽基督耶穌》——早期音樂元素與序列手法相結合
三、《塔弗納》——早期音樂元素與戲劇性表現效果相結合
第二節 “蛻變”的1969年
一、《啟示與墮落》、《武士歌》——1969年之前劇場音樂風格的準備
二、《維薩里聖像》——劇場音樂風格的典型代表
三、《聖托馬斯的覺醒》——劇場音樂風格在管弦樂體裁上的體現
第三節 “倫敦之火”重奏團時期(1970-1980
第三章:晚期創作(奧克尼時期的創作)(1975-今)
一、交響樂創作——傳統曲式結構的回歸
二、斯特拉斯克萊德協奏曲系列創作——傳統音樂風格的回歸
三、其他體裁創作
第四章:《為瘋王而作的八首歌》的戲劇音樂特徵
第一節 《為瘋王而作的八首歌》的音樂戲劇
一、腳本的構思與完成
二、腳本及其特點
1、劇情簡述與腳本
2、腳本特點
三、舞台的布景設計
第二節 《為瘋王而作的八首歌》的戲劇音樂
一、整體特徵
二、八首歌曲音樂特徵分述
三、聲樂特徵
1、無旋律性和主題缺失
2、豐富的聲音演唱技巧
3、音域起伏寬廣
4、毫無過渡的力度表現
5、節拍、節奏和速度特徵
四、器樂特徵
1、音色的結構作用
2、借用材料的角色作用
3、節奏、節拍、速度的特殊效果
第五章:《為瘋王而作的八首歌》賦予戴維斯的創作意義
第一節 創作手法的意義 第二節 藝術形式的意義
第三節 思想內容的意義
結語
附錄:
1、大事年表
2、作品目錄
3、《新格羅夫辭典》戴維斯條目翻譯
4、《新格羅夫辭典》借用手法條目摘譯
參考書目

《戴維斯及其音樂研究》序

作者:李應華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恐怕是每一位當老師所期望的。
張涓將一位英國著名的當代作曲家馬克斯韋爾·戴維斯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不僅是對她本人能力的挑戰,也讓我很是佩服。
記得1986年到(前)蘇聯去進修,最費勁的是聽霍洛波夫教授的作品分析課,為了寫出勛伯格12音作品的音列圖示,搞得我頭昏腦脹還不得要領,因為歷史的原因,我的知識積累中就缺這一課。在80年代,即使是中央和上海音院的一些先知先覺的老師們,也剛剛開始在邊學邊教中譯介西方現代音樂的信息。到了張涓這代年輕人,從音樂學院附中就已經接觸到現代音樂技法的作曲課,大學階段音樂學系的學士論文,她的選題是美國當代作曲家巴伯的創作研究。碩士階段,她又有機會去英國,直接感受到那裡鮮活的音樂生活和傳統文化,對英國的民俗風笛到當代的專業音樂創作都充滿了好奇。在碩士學習中,張涓努力地充實自己的學養,選修楊儒懷先生的“12音創作技法”和一些有關20世紀音樂的作曲系課程,通過認真閱讀英文原著,做各類現代音樂技法習題的艱難過程,使她獲益匪淺並獲得好成績,最終也促成了她把戴維斯這個幾乎是填補空白的課題定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在20年前,做碩士論文選擇這類課題,也許是不可思議的。
80年代,國人對西方20世紀音樂的接受舉步為艱,因為它和我們所習慣的聽覺感受距離太大,但畢竟大批判的年代已經過去,在西方音樂研究領域,尤其在創作界,又充滿對新音樂的求知熱情。回想那時,由於一篇短短的譯文,我曾得到多位作曲系師生的謝意,那是前蘇聯現代作曲家施尼特克在一個國際音樂節上有關“復風格”的發言,它對我們理解西方現代音樂創作在風格概念上的創新有所幫助。其實,譯文中提到的大量復風格作品,我自己也沒有聽說過,聆聽音響更談不上;之所以試著翻譯這篇文字,僅僅是因為一旦涉及20世紀中期以後的音樂,就不可避免地接觸當時諸多作曲家所熱衷的這種風格。
馬克斯韋爾·戴維斯在英國很著名,20世紀西方音樂史中也有他一席之地,但國人對其人其作相當陌生。就象史書上所提到的無數現代作曲家一樣,僅僅具有符號意味。因此,張涓這本書里所提供的豐富信息,顯然會引起國內學界同人的興趣。因為它和近年來大量年輕的博士、碩士生的選題一樣,都是我們那代人所不熟悉的作曲家及其作品。儘管閱讀起來不如文學作品流暢輕鬆,但業內人士不會對充實的內容失去耐心。
戴維斯的《為瘋王而作的八首歌》是他創作盛期的作品(1969),這部劇場音樂,不僅在內容上具有深刻的隱喻意義,在創作技法和風格上,同樣追隨了當時流行的潮流,12音序列,無旋律性,無調性,念白、尖叫、低吟、打嗝、同時發出複音的演唱方式,超乎尋常的寬大音域,突出音色和節奏的作用與多變,眾多打擊樂器特色的充分發揮。總體上形成極端尖銳、不協和的先鋒性現代風格,其中又以借用、模仿的手法,將不同歷史時期作曲家的作品或手法,拼貼並變形為多元化的整體。可以說,戴維斯也為“復風格”提供了例證。張涓此次的研究,通過生動的作品,將過去對國人來說的抽象概念變成可以理解和把握的,無疑具有學術價值。
戴維斯的創作生涯很長,從50年代至今的漫長歲月里,他一直在試驗各種流行的西方現代創作技法,同時,也不停地摸索自己的路。各個時期代表作的風格不盡相同,但始終沒有離開英國的歷史和宗教文化傳統,不同類型的作品反映的都是一位20世紀作曲家對現世的關注,一個當代藝術家對自由與傳統、桎梏與掙扎、信仰與超越的理解與述說。
作為張涓的論文指導老師,希望她在未來的研究中,繼續把這個課題深化下去,對於戴維斯作品的內涵及意義,完整精煉的清晰論述更是令人期待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