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銳教授,1945年1月18日出生於四川省南部縣,1969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的前身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系,1982年在西北農業大學農經系獲碩士學位,1982年到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全職任教至今。1988年被評為農業部有突出貢獻專家,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評為博士生導師,1998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兼任全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全國農經學會副會長、重慶市農經學會理事長、重慶市社科院客座研究員、雲南農業大學客座教授、重慶市人民政府顧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思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性別:男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獲得獎項,著作及論文,承擔項目,
個人簡介
戴思銳教授,1945年1月18日出生於四川省南部縣,1969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的前身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系,1982年在西北農業大學農經系獲碩士學位,1982年到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全職任教至今。1988年被評為農業部有突出貢獻專家,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評為博士生導師,1998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兼任全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全國農經學會副會長、重慶市農經學會理事長、重慶市社科院客座研究員、雲南農業大學客座教授、重慶市人民政府顧問。
人物生平
近二十年來,戴思銳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農業技術經濟等方面的研究。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他將計量經濟模型用於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預測,五年期的預測誤差小於3%;用規劃模型研究區域農業資源最佳化配置以及在不同政策和市場環境下的變動,得到了與實際高度吻合的結果,在五年後續觀測期內誤差小於5%;套用投入產出分析法研究農村區域產業關聯及結構調整,用系統動力學模型模擬區域經濟運行,為四川、貴州、重慶的十餘個縣、市制定了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規劃。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前期,進行了傳統農產區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小康的研究,提出了農業現代化是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普及、農村工業化應以特色種養業為基礎啟動與發展、農村小康是現代文明在農村的初步實現等觀點,並提出了相應的指標體系;對農業生產組織結構進行研究,提出了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區域化專業商品生產的建議;對農業技術進步進行研究,從經濟學和行為學的角度,分析各相關主體的行為目標、行為方式及其對農業技術研究開發和推廣套用的影響,提出了推進農業技術進步的對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模式、運行機制進行研究,剖析了它的優點及缺陷,進一步論證了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農民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性;對農業新技術革命進行研究,展望了發展前景、選擇了我國農業技術發展的優先序,並論證了農業技術的公共品特徵及政府支持農業技術發展的必然性;對區域農業科技發展進行研究,為重慶直轄後的農業科技發展制定了規劃。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主要研究三峽庫區社會經濟發展問題。從庫區長治久安的角度,分析了農村移民與政府的博弈關係,提出了加強農村移民安置區建設、改善移民生產和生活條件、發展特色經濟的建議;從環境經濟的角度,對三峽成庫後水庫消落區的利用和管理進行調查研究,全面弄清了消落區的面積、分布、類型,並提出了利用和管理的具體建議;針對三峽庫區農村經濟落後、生態環境惡化的現實,研究了經濟與生態同步建設、協同最佳化的產業選擇、技術支撐、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提出了依靠先進適用技術組織農民發展高效特色生態產業的構想。進入新世紀,他向科技部提出了“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安全和生態經濟系統重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的項目建議,被國家列為“十五”科技攻關重大專項,該項目由他主持實施三年,已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1985年以來,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計量經濟學》,主編全國農經本科教材一本,與人合寫專著兩本。為國家培養碩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23名。
獲得獎項
有八項科研成果獲省級二、三等獎。
著作及論文
1985年以來,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計量經濟學》,主編全國農經本科教材一本,與人合寫專著兩本。
承擔項目
先後主持並完成國際合作科研項目一項、國家科研項目三項、省部重點科研項目十八項。
目前由他主持的項目還有國家三峽建設辦重點項目“農村移民穩定安置研究”項目經費超過3000萬,為全國經費第二多的社科項目、重慶市重點項目“農產品生產標準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