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帽節

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提起哈維斯·阿曼達無人不知.她是矗立在市中心南碼頭廣場上圓形噴池中的一尊裸體少女青銅塑像.她面向大海,一手托腮,靜靜地凝望著芬蘭灣,被人們譽為“大海女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帽節
  • 外文名:Vappu
  • 日期:4月30日-5月1日
阿曼達,戴帽節的來歷,眾多關於戴帽節的活動,飲酒——戴帽節的特例,

阿曼達

據說,阿曼達是本世紀初芬蘭著名雕塑家維萊·瓦爾格倫在巴黎創作的。 1877 年, 22 歲的瓦爾格倫赴巴黎深造,並在那裡生活了 36 年.身在異國他鄉的藝術家對祖國一往情深,他的藝術創作也流露出這種深深的眷戀之情。 1905 年, 50 歲的瓦爾格倫以一位在巴黎求學的芬蘭少女為模特,成功地雕塑出阿曼達的形象。 1907 年,這尊裸體少女塑像曾在巴黎展出。翌年,阿曼達便出現在芬蘭首都市中心。塑像揭幕後,當地許多婦女和保守者反對在公開場所展示裸體少女形象,認為有傷大雅。但是,阿曼達端莊清秀、溫柔嫻雅的神態和優美流暢的線條,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一位純情少女內心和外表的美,贏得了大學生的讚賞。
戴帽節
戴帽節

戴帽節的來歷

在大學生的保護下,阿曼達塑像一直保留在南碼頭廣場。如今這座銅像已成了赫爾辛基的象徵,不論春夏秋冬,凡到這裡觀光的遊客都要與她合影留念。然而,阿曼達塑像前最熱鬧的日子莫過於每年 4 月 30 日的大學生戴帽節.這一天,阿曼達成了萬人矚目的中心據說,本世紀初,一個“五一”節的前夕,一群大學生在阿曼達塑像附近的凱沃霍恩飯店裡聚餐並徹夜狂歡。歡慶之餘,他們突然想到佇立在寒夜中孤獨的阿曼達,學生們立即從飯店買來一塊檯布披在阿曼達身上。一位小伙子靈機一動,從頭上取下只有大學生才有資格戴的白色圓頂黑沿帽,戴在了阿曼達頭上。從此之後,每年“五一”前夕的深夜裡,總有大學生給阿曼達戴白帽,久而久之,便成了每年一度的固定節日。

眾多關於戴帽節的活動

從 70 年代中期開始,為了維持社會治安,在芬蘭警方的建議下,戴帽活動改在每年 4 月 30 日的下午進行。屆時,赫爾辛基市中心南碼頭廣場上聚集了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幾乎都是大學生。人群中也有在不久的將來準備考大學的少年。一些風度翩翩的老者尤為引入注目,從他們隨身攜帶的那頂洗得發舊、發黃的大學生帽可以看出,他們曾經也是大學生。自發組織起來的小樂隊分散在廣場的各個角落,吹奏著歡樂的樂曲,成串成串鮮艷奪目的彩色氣球高高地飄蕩在半空中,到處是人們的歡聲笑語,整個廣場和附近的街道熱鬧非凡,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氣氛。一輛乳白色的大吊車已伸出長長的吊臂,準備給為阿曼達戴帽的大學生“架橋鋪路”。以往大學生都是跳進噴水池中用水桶、長柄板刷為阿曼達洗身,然後再爬上塑像為阿曼達戴帽。從 90 年初開始,為了保護這尊“大海女神”銅像,啟用了現代化的大型吊車來運載大學生為阿曼達淨身戴帽。下午 6 點整, 8 名身穿鮮艷運動裝的男女大學生圍成一個圓環被吊車徐徐吊起,緩緩移送到阿曼達塑像上方。他們每人手提一隻帶長繩的小桶,從噴水池中打起一桶桶清水潑灑在阿曼達身上。此時,廣場上的人群中爆發出陣陣掌聲和喝彩聲。 8 名大學生剛剛離去,一名手持白帽、神氣十足的小伙子被吊車送到阿曼達身邊。他不停地揮動著手中的白色大學生帽向人們致意,就在他莊重地把白帽戴在阿曼達頭上的一瞬間,廣場上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同一時刻將手中的白帽戴在了頭上。頓時,廣場上奇蹟般地變成了一片白色的海洋。與此同時,人群中爆發出長時間的熱烈歡呼聲。人們按捺不住興奮的心情,紛紛打開早已準備好的香檳酒,開瓶聲猶如爆竹般響成一片,噴灑而出的醇香酒液好似陣陣雨點灑向人群。人們舉起酒杯互相祝願,開懷暢飲,開始了每年一度的徹夜狂歡。
戴帽節
戴帽節

飲酒——戴帽節的特例

芬蘭當局對於飲酒的限制極為嚴格,法律規定禁止在公共場所和大街上飲酒,買酒還需要專門的酒卡。但每年 4 月 30 日這一天卻是例外,商店裡香檳酒敞開供應。廣場上。大街小巷裡幾乎人人手持酒杯酒瓶,有人甚至會把酒杯遞到你的面前.友好地邀請你同歡共飲。不論走到那裡,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大學生手拉著手,有節奏地搖晃著身體,詠唱著悠揚古老的民歌。還有人手持一種小噴罐,相互往身上噴灑著像麵條一樣的海綿狀彩條。更多的人則隨著節奏分明的樂曲跳起了迪斯科。一向憨厚沉穩、不願外露的芬蘭人,此時一改往日的內向含蓄,變得十分開朗豪爽,一瓶接一瓶地痛飲香檳,一首連一首地放聲高歌,一遍又一遍地歡跳舞蹈……戴帽節的歡慶活動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