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日開始在CCTV-10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播出的一檔節目。主講人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戲曲研究室主任康保成先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戲裡戲外說歷史
- 出版年:2015-10-1
- 作者:康保成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頁數:289
- 定價:CNY 38.00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34786136
簡介,主講人簡介,
簡介
千百年來,在古戲台上,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一直是傳統戲曲的主要題材,從長盛不衰的三國戲、關公戲、包公戲,到水滸戲、楊家將戲等等,各個劇種爭相上演,各地百姓喜聞樂見。在很長時間裡,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歷史題材的傳統戲曲,也擔負起了向民眾普及一般歷史知識的重任。
然而,戲曲不是歷史,臉譜不是真相,所有歷史劇都會有大膽的藝術虛構和誇張。那么,戲台上的歷史劇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歷史依據?歷史真相和藝術虛構又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今天起,就讓我們從婦孺皆知的《楊家將》開始,溯本求源,刨根問底,去探究戲裡戲外的歷史淵源與演變,來看一看楊令公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找一找歷史上到底有沒有佘太君?而潘美和潘仁美又到底會有什麼樣的不同呢?
聽著故事讀歷史,透過臉譜尋真相,戲裡戲外,奧秘無窮。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康保成先生做客《百家講壇》,為您講述《戲裡戲外說歷史》
主講人簡介
康保成,男,1952年生。
1975年至1984年先後在河南大學中文系讀本科、碩士研究生,並留校任助教、講師。1984年春至1987年春在中山大學中文系讀博士研究生,師 從王季思教授、黃天驥教授。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戲曲研究室主任。
研究方向為中國戲曲史。側重從戲劇與民俗、宗教的關係方面入手,探討古代戲劇形態的演變。
開設課程:
本科:元明清文學史、魏晉隋唐文學史、中國近代戲劇研究、古代戲曲與宗教 。
研究生:古代戲曲文獻校讀、古代戲曲研究專題、戲曲文化研究。
研究生:古代戲曲文獻校讀、古代戲曲研究專題、戲曲文化研究。
主要著作:
《中國近代戲劇形式論》,灕江出版社1991年
《蘇州劇派研究》,花城出版社1993年
《關漢卿選集》(合作),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長生殿〉箋注》(合作),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儺戲藝術源流》,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蘇州劇派研究》,花城出版社1993年
《關漢卿選集》(合作),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長生殿〉箋注》(合作),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儺戲藝術源流》,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主要論文:
《〈唐書〉未必抄〈外傳〉 貴妃何曾到東瀛——讀〈考證楊貴妃兩項新發現〉》,《文學研究》(日本九州大學)第93輯,1996年
《說“青鳥飛去銜紅巾”》,《文學遺產》1996年第5期
《中國戲神初考》,《文藝研究》1998年第2期
《楊貴妃的被誤解與楊貴妃形象的被理解》,《文學遺產》1998年第4期
《秧歌與陽戲》,《戲劇藝術》1998年第6期
《中國戲神再考(上)》,《中山大學學報》1998年第6期
《中國戲神再考(下)》,《中山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二郎神信仰及其周邊考察》,《文藝研究》1999年第4期
《戲劇腳色“醜”與儺神方相氏》,《戲劇藝術》1999年第4期
《“瓦舍”、“勾欄”新解》,《文學遺產》1999年第5期
《子弟書作者鶴侶氏生平、家世考略》,《文獻》1999年第4期
《日本的中國古典文學教學及其對我們的啟示》,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9年第1期。
《試論戲劇的本質與中國戲曲的特色》, 《古代文學研究集刊》第一輯,南方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關於<驚鴻記>作者的新材料》, 《文學遺產》,2000年第5期。
《 "竿木隨身,逢場作戲"-禪宗儀式中的戲劇因素探析》, 《中山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竹竿子"再探》,《文藝研究》,2001年第4期。
《戲曲術語"科"、"介"與北劇、南戲之儀式淵源》, 《文學遺產》2001年第2期。又見《戲史辨》第一輯。
《從<文學研究>到<文學評論>──對一段文學學術史的回顧》, 《東方文化》,2001年第6期。
《 "竹竿子"考補》, 台北《民俗曲藝》第132期,2001年9月。
《廣東省民間儀式調查專輯》(主編), 台北《民俗曲藝》第133期,2001年11月。
《 "戲場":從印度到中國--兼說漢譯佛經中的梵劇史料》, 瀋陽師院學報,2002年第2期。
《儺禮的變異與儺戲的形成》, 《民俗學刊》第二輯,澳門出版社,2002年4月。
《90年代景觀:文學的邊緣化與文學研究的私人化》, 《東方文化》2002年第2期。
《藏戲傳統劇目的佛教淵源新證》, 《中大學報》,2002年第3期。
《研究"活"的詩歌史、文學史》, 《文藝研究》,2002年第4期。
《20世紀的中國戲劇起源研究》, 《戲史辨》第三輯,2002年8月。
《古劇腳色"捷譏"來源考》, 《文史》,2002年第4期。
《元雜劇的"賓白"與"表白"》, 《學術研究》,2002年第11期。
《試論古劇腳色“淨”》,《文學前沿》第1期,首都師大出版社1999年。
《梵曲“羅哩連”與中國戲曲的傳播》,《中山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踏謠娘〉考源》,北京大學《國學研究》第十輯。
《說“青鳥飛去銜紅巾”》,《文學遺產》1996年第5期
《中國戲神初考》,《文藝研究》1998年第2期
《楊貴妃的被誤解與楊貴妃形象的被理解》,《文學遺產》1998年第4期
《秧歌與陽戲》,《戲劇藝術》1998年第6期
《中國戲神再考(上)》,《中山大學學報》1998年第6期
《中國戲神再考(下)》,《中山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二郎神信仰及其周邊考察》,《文藝研究》1999年第4期
《戲劇腳色“醜”與儺神方相氏》,《戲劇藝術》1999年第4期
《“瓦舍”、“勾欄”新解》,《文學遺產》1999年第5期
《子弟書作者鶴侶氏生平、家世考略》,《文獻》1999年第4期
《日本的中國古典文學教學及其對我們的啟示》,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9年第1期。
《試論戲劇的本質與中國戲曲的特色》, 《古代文學研究集刊》第一輯,南方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關於<驚鴻記>作者的新材料》, 《文學遺產》,2000年第5期。
《 "竿木隨身,逢場作戲"-禪宗儀式中的戲劇因素探析》, 《中山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竹竿子"再探》,《文藝研究》,2001年第4期。
《戲曲術語"科"、"介"與北劇、南戲之儀式淵源》, 《文學遺產》2001年第2期。又見《戲史辨》第一輯。
《從<文學研究>到<文學評論>──對一段文學學術史的回顧》, 《東方文化》,2001年第6期。
《 "竹竿子"考補》, 台北《民俗曲藝》第132期,2001年9月。
《廣東省民間儀式調查專輯》(主編), 台北《民俗曲藝》第133期,2001年11月。
《 "戲場":從印度到中國--兼說漢譯佛經中的梵劇史料》, 瀋陽師院學報,2002年第2期。
《儺禮的變異與儺戲的形成》, 《民俗學刊》第二輯,澳門出版社,2002年4月。
《90年代景觀:文學的邊緣化與文學研究的私人化》, 《東方文化》2002年第2期。
《藏戲傳統劇目的佛教淵源新證》, 《中大學報》,2002年第3期。
《研究"活"的詩歌史、文學史》, 《文藝研究》,2002年第4期。
《20世紀的中國戲劇起源研究》, 《戲史辨》第三輯,2002年8月。
《古劇腳色"捷譏"來源考》, 《文史》,2002年第4期。
《元雜劇的"賓白"與"表白"》, 《學術研究》,2002年第11期。
《試論古劇腳色“淨”》,《文學前沿》第1期,首都師大出版社1999年。
《梵曲“羅哩連”與中國戲曲的傳播》,《中山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踏謠娘〉考源》,北京大學《國學研究》第十輯。
學術交流:
1994年至1997年在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任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