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防區

戰術防區,兵團、部隊和分隊防守的區域。分為陸上、海上、防空戰術防區和師、旅、團防區及營防禦地域等。科學地劃分戰術防區,對合理確定防禦部署、保持防禦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術防區
  • 外文名:Tactical Sector
戰術兵團或部隊負責防守的區域。防區的一種,防禦戰鬥行動的基本依託。戰術防區,按空間,分為陸上戰術防區、海上戰術防區、防空戰術防區;按地位作用,分為主要戰術防區和次要戰術防區;接關係位置,分為前方戰術防區、基本戰術防區和後方戰術防區;按規模,分為師防區、旅防區和團防區等。科學劃分戰術防區,對合理確定防禦部署,保持防禦穩定,具有重要作用。戰術防區隨著防禦戰鬥縱深的加大而出現,並隨著武器裝備的改進而發展。20世紀初,隨著火炮射程的加大和步兵自動火器的大量套用,防禦戰術有了很大發展。戰術兵團、部隊不再成單一線式部署,防禦陣地具有了一定的縱深,出現了防禦戰鬥區域的概念。日俄戰爭中,俄軍構設了由塹壕、掩體、掩蔽部、鐵絲網等組成的有一定縱深的野戰陣地防禦區域,並區分為前進防禦陣地和主防禦陣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防禦戰鬥縱深進一步加大,出現了道帶式陣地體系。戰術防禦部隊通常構設由2~4道防禦陣地和斜切陣地組成的防禦地帶,每道防禦陣地由1~3道塹壕組成,形成了明確的戰術防區。30~40年代,蘇軍頒發的條令、教令中,均明確提出了防禦地幅、防禦地帶、防禦地段等與戰術防區相近或相關的術語。同期的西方軍隊也提出了防禦地域概念,並確立了地域防禦戰鬥樣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飛機、火炮大量使用,防禦戰鬥縱深明顯加大,多地帶大縱深防禦陣地體系出現,戰術防區更加明確,範圍擴大,戰鬥功能更全面。在蘇德戰爭期間,蘇軍防禦的戰術地幅縱深通常達15~20千米,並區分為第一梯隊防禦地帶和第二梯隊防禦地帶。戰後,隨著武器裝備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戰術核武器的出現,防禦兵力兵器的配置更加疏散,戰術防區的正面、縱深也明顯擴大。美軍機械化師在地域防禦戰鬥中,防區正面達20~30千米、縱深25~30千米,區分為基本防禦地域和後方防禦地域。80年代以後,在美軍空地一體戰理論的影響下,西方國家軍隊戰術防區範圍再次擴大,並將防禦前沿前、以防禦的部分兵力和火力控制的地域也納入戰術防區的範圍,整個防區通常劃分為掩護部隊地域、主戰地域和後方地域,1個機械化師防區的縱深可達55~80千米。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術防區是在革命戰爭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紅軍和八路軍、新四軍所進行的防禦戰鬥,多屬運動戰範疇的阻擊戰,防禦縱深較淺,戰術防禦的區域性不明顯。解放戰爭時期,陣地防禦戰術得到發展,防禦縱深加大,形成了戰術防禦區域。1948年11月,華東野戰軍在徐東阻擊戰中,構設了正面寬5千米、縱深7千米的防禦戰鬥地區,設4道防禦陣地及炮兵陣地、警戒陣地等。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創造了以坑道為骨幹、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陣地體系,戰術防區縱深加大,設有基本陣地、預備隊陣地、炮兵陣地、斜切陣地、側方陣地、防坦克網狀陣地和反空降陣地等。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全縱深區域式防禦戰術思想的提出,戰術防區範圍明顯增大,戰鬥功能增強;主要防禦陣地前沿前的前方掩護、警戒地帶發展為前方戰鬥區,納入防區範圍內,後勤配置地域發展為後方防區;整個防區內設若干個相對獨立的下級防區、防禦地域和陣地。戰術兵團、部隊的戰術防區,通常根據編成、任務、方向、敵情、地形等靈活設定。一般選擇在地形有利,便於構成縱深環形防禦陣地,便於獨立堅守,便於指揮、協同和相互支援的地區。戰術防區的幅員、形狀,因任務和地形而定。主要戰術防區的正面通常小於並列的次要戰術防區,縱深則大於次要防區。在上級編成內面向一個方向防禦時,可成不規則縱矩形或橫矩形;在上級組織環形防禦、本級擔任一弧形地段防禦時,可成扇形;本級獨立組織防禦時,可成不規則圓形。防區內的各部隊、分隊須統一部署和協同,形成整體力量。主要防區由主要兵力防守,次要防區儘量節省兵力。戰術防區的區分、設定,主要依據防禦戰鬥樣式而定。包括主要兵力兵器的配置和扼守地區,次要兵力兵器和主要火力的阻滯、控制區域。在陣地防禦戰鬥中,師防區通常設前方阻襲區、前沿防區、縱深防區、後方防區;團(旅)防區設戰鬥警戒地域、前沿營防禦地域、縱深營防禦地域。其中,師前沿防區、團(旅)前沿營防禦地域和師縱深防區、團(旅)縱深營防禦地域共同組成戰術兵團、部隊的基本防區。師前方阻襲區、團(旅)戰鬥警戒地域,設定在防禦前沿前,由警戒陣地、阻擊陣地、破襲待機陣地等組成。師前沿防區、團(旅)前沿營防禦地域,自防禦前沿向後延伸,縱深視編成、地形、任務而定;通常作為主要防區或防守地域,由2個並列的團防區或營防禦地域組成,不作為主要防區時,由1個團防區或營防禦地域組成。師縱深防區、團(旅)縱深防禦地域,設定在前沿防區或營防禦地域之後;由1個團防區或營防禦地域組成;作為主要防區或防禦地域時,由2個團防區或營防禦地域組成。師後方防區,設定在縱深防區之後,由後勤、裝備保障配置地域和必要的防衛陣地組成。在前沿防區(營防禦地域)和縱深防區(營防禦地域)內,主要集中在前沿防區(營防禦地域)後部和縱深防區(營防禦地域)前部,選擇設定炮兵陣地、防空兵陣地、反衝擊展開地區、反坦克預備隊和障礙設定隊展開地區、伏擊陣地,以及諸指揮所和必要的中間陣地、側方陣地等。師在機動防禦戰鬥中,防區縱深通常大於陣地防禦戰鬥縱深。主要包括:①前方阻襲區。設定在防禦前沿前,由阻擊陣地、伏擊陣地、警戒陣地等組成。②前沿阻滯區。自防禦前沿向後延伸,通常在便於堅守和阻截敵人的重要地形上,構設數個要點堅守陣地,在主要誘敵方向的有利地形上,構築規模不等的阻滯陣地。③縱深堅守區。設定在前沿阻滯區後,通常在便於堅守和能有效制止突入之敵向縱深發展的重要地形上,構設縱深堅守陣地;在縱深堅守陣地附近,建立數個由反衝擊展開地區、伏擊陣地、反坦克陣地等組成的預定殲擊區;在預定殲擊區附近便於隱蔽、機動展開的有利地形上,構設數個機動殲擊部隊配置地域。④後方防區。設定在縱深堅守殲擊區後,由後勤、裝備配置地域和必要的防衛陣地組成。在運動防禦戰鬥中,師防區通常設定2或3個基本阻擊區,1或2個預備阻擊區。各阻擊區應選在能阻斷敵人進攻通道,便於防守和機動的有利地形上,並依託高地、居民地組成以營防禦地域為基礎,要點與阻擊陣地、伏擊陣地相結合的區域式陣地體系。各阻擊區間距依地形情況而定,力求使敵突破前一個阻擊區後,必須重新組織戰鬥才能向後一個阻擊區發起攻擊。各阻擊區之間,視情形有重點地構設中間陣地,作為掩護兵力兵器轉移和實施反衝擊、伏擊的依託。團防區設定2或3道基本阻擊陣地,1或2道預備阻擊陣地。各阻擊陣地組成以連支撐點為基礎,與伏擊陣地相結合,具有較大縱深的陣地體系。戰術兵團、部隊防守城市時,可將防區設定為外圍防區和市區防區。外圍防區通常是主要防區,選擇在城市外圍,便於己方堅守、不利於敵方攻擊和突破的地形上;市區防區,由前沿防區、縱深防區組成,選擇在能控制市區主要街道,便於支援外圍防區戰鬥的街區。各防區在安危相關的重要地點設定核心陣地,外圍防區與市區防區之間以交通壕或者地道相連。在海岸防禦戰鬥中,通常將基本防區前沿設定在高潮線附近、便於觀察射擊的地形上;若海岸地勢低洼或無高地依託時,也可將基本防區前沿選在高潮線稍後的有利地形上,並在前沿至水線之間設定警戒陣地和暗火力點。在山地防禦戰鬥中,戰術防區通常圍繞控制主要通道、扼守重要高地和山口而設定。未來信息化戰爭中,戰術防區的範圍將不斷擴大,並呈現多維立體性;防區內部設定將更加複雜,戰鬥功能將進一步增強。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