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教育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推行與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政策相適應的一種教育。抗日戰爭爆發後,教育部於 8 月 27 日頒布《總動員時督導教育工作辦法綱領》,要求“戰爭發生時,全國各地各級學校及其他文化機關,務力持鎮靜,以就地維持課務為原則”。“各級學校之訓練,應力求切合國防需要”。教職員及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可以就地組織戰時後方服務團,但“不得以任何名義妨害學校秩序”。強調以“戰時須作平時看”為辦理方針,一切以維持正常教育為主旨。
1938年 4月,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中國國民黨抗戰救國綱領》, 同時頒行了包含九大方針十七要點的《戰時各級教育實施方案綱要》,推行“教育目的與政治目的的一貫”和管理上的“嚴格主義”,強化專制統治, 以抗戰為名,繼續在文教戰線上實行反共獨裁政策。為維護戰時教育,國民政府也採取了一些應變措施,如部分重點大學內遷合併,對中等以上學校無經濟來源的學生給以貸金,增設公立學校等。這些措施在客觀上對教育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③刊名。1937年 9月在上海創刊。生活教育社編輯。原為旬刊,自 4卷 5期起改為半月刊,後遷漢口、重慶等地出版。以服務戰時教育為目的,以研究、號召、規劃、執行戰時教育為主要工作,以團隊精神的自我教育為根本路線。陶行知曾為該刊的創辦和發展做大量工作。1945年5 月在重慶出至 9 卷 2 期。停刊時間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