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復旦大學“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國家創新基地“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的項目成果,主要介紹與闡述當代法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戰後法國哲學與馬克思思想的當代意義
- 作者:莫偉民 姜宇輝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外文名:La Philosophie Francaise Apres la Guerre et la Signification Contemporaine de la Pensee de Marx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頁數:440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戰後法國哲學與馬克思思想的當代意義》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法國哲學家們所談論的馬克思思想及其在當代所具有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莫偉民,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研究國家創新基地研究員,全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全國法國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主要從事西方哲學尤其是法國哲學、西方法哲學和政治哲學的教學與研究。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多個省部級科研項目。代表作:《主體的命運——福柯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莫偉民講福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二十世紀法國哲學》(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合著)。譯作:《詞與物》(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版)、《解釋的衝突》(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生命政治的誕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合譯)等。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Rue Descartes等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譯文80餘篇,獲得包括教育部著作二等獎在內的七項省部級科研論著獎,入選教育部首批“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上海曙光學者”,獲“寶鋼優秀教師獎”。
姜宇輝,曾赴法國巴黎高師學習,獲法國高等社科研究院DEA文憑,復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全國法國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主要從事西方哲學尤其是法國哲學、藝術哲學的教學和研究。承擔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一個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代表作:《德勒茲身體美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二十世紀法國哲學》(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合著)、《畫與真:梅洛一龐蒂與中國山水畫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等。譯作:《政治的邊緣》(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版)、《普魯斯特與符號》(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乾高原》(上海書店2010年版)。
姜宇輝,曾赴法國巴黎高師學習,獲法國高等社科研究院DEA文憑,復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全國法國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主要從事西方哲學尤其是法國哲學、藝術哲學的教學和研究。承擔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一個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代表作:《德勒茲身體美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二十世紀法國哲學》(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合著)、《畫與真:梅洛一龐蒂與中國山水畫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等。譯作:《政治的邊緣》(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版)、《普魯斯特與符號》(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乾高原》(上海書店2010年版)。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主體觀
第一節薩特:意識主體
第二節梅洛—龐蒂:知覺主體
第三節列維—史特勞斯:無先驗主體的康德主義
第四節福柯:話語主體
第五節利科:我能主體
第二章歷史觀
第一節薩特和梅洛一龐蒂:人道主義歷史觀
第二節阿爾都塞:反人道主義歷史觀
第三節阿隆:綜合論歷史觀
第四節福柯:話語歷史觀
第五節德希達:批歷史終結觀
第三章國家觀
第一節薩特:作為群體的國家
第二節阿爾都塞: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第三節利奧塔:異化與國家
第四節福柯:國家理由
第五節德勒茲:國家機器
第六節德希達:新國際
第四章身體觀
第一節梅洛一龐蒂:從“感性”到“自然”
第二節福柯:從歷史的維度到自我的關切
第三節德勒茲:無器官的身體與欲望機器
第五章語言觀
第一節德希達:語言的“起源”和“他者”
第二節梅洛—龐蒂:“思”—“言”—“身”
第三節福柯、德勒茲:語言與視覺
第六章審美觀
第一節杜夫海納:“審美經驗”與“存在的深度”
第二節薩特:自我的超越性與藝術的使命
第三節巴特與巴什拉:“寫作”與“想像”
第四節德希達論繪畫中的真理
第五節馬恩:作為反抗與啟示的藝術
第七章科技觀
第一節巴什拉、塞爾與馬克思:“科學精神”的“起源”
第二節福柯、利奧塔:生命—技術
第三節馬克思、維利里奧:技術、異化與時間
第八章馬克思思想的當代意義
第一節不可超越性及其界限
第二節遺產、未來和革命
第三節開放、批判和解放
第四節差異哲學
結論
參考書目
第一章主體觀
第一節薩特:意識主體
第二節梅洛—龐蒂:知覺主體
第三節列維—史特勞斯:無先驗主體的康德主義
第四節福柯:話語主體
第五節利科:我能主體
第二章歷史觀
第一節薩特和梅洛一龐蒂:人道主義歷史觀
第二節阿爾都塞:反人道主義歷史觀
第三節阿隆:綜合論歷史觀
第四節福柯:話語歷史觀
第五節德希達:批歷史終結觀
第三章國家觀
第一節薩特:作為群體的國家
第二節阿爾都塞: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第三節利奧塔:異化與國家
第四節福柯:國家理由
第五節德勒茲:國家機器
第六節德希達:新國際
第四章身體觀
第一節梅洛一龐蒂:從“感性”到“自然”
第二節福柯:從歷史的維度到自我的關切
第三節德勒茲:無器官的身體與欲望機器
第五章語言觀
第一節德希達:語言的“起源”和“他者”
第二節梅洛—龐蒂:“思”—“言”—“身”
第三節福柯、德勒茲:語言與視覺
第六章審美觀
第一節杜夫海納:“審美經驗”與“存在的深度”
第二節薩特:自我的超越性與藝術的使命
第三節巴特與巴什拉:“寫作”與“想像”
第四節德希達論繪畫中的真理
第五節馬恩:作為反抗與啟示的藝術
第七章科技觀
第一節巴什拉、塞爾與馬克思:“科學精神”的“起源”
第二節福柯、利奧塔:生命—技術
第三節馬克思、維利里奧:技術、異化與時間
第八章馬克思思想的當代意義
第一節不可超越性及其界限
第二節遺產、未來和革命
第三節開放、批判和解放
第四節差異哲學
結論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