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金虎符是戰國時期文物,1979年陝西省鳳翔縣出土,現收藏於西安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國金虎符
- 館藏地點:西安博物院
- 出土時間:1979年
- 所屬年代:戰國時期
- 出土地址:陝西省鳳翔縣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文物鑑賞,
文物歷史
1979年陝西省鳳翔縣出土,現收藏於西安博物院。
文物特徵
長4.8厘米 高2.3厘米,金質,作臥虎狀。巨目大耳,齜牙,四腿曲臥,長尾上卷,通體紋飾為凸雕合陰刻,器背面有扣槽,體形小,但製作精美,雕刻生動,造型雄奇,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似為仿虎符之作。
文物鑑賞
虎符,也稱兵符,起源春秋戰國時期,迄秦漢繼續使用,到隋及以後還有使用,唐用魚符,宋有虎豹符,明為金牌。虎符是我國古代封建皇帝授予臣屬們兵權後,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多以青銅或金鑄造,也有用玉、竹、木製造。符中剖為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一般右半部由中央保存,左半部發給統領軍隊的將軍,使用時兩半互相符合,驗證後表示命令真實可信。在文獻上曾有記載,“信陵君竊符救趙”的一段歷史說明兵符的重要作用。目前發現虎符有:1975年陝西西安郊區山門口出土的秦國杜虎符,銅質,符內有錯金篆書40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興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翳。”從而可知虎符的性質、作用和各種符的職權範圍,另外還發現秦新虎符,秦陽陵虎符,均有銘文。從銘文中可知上述三件銅鑄虎符的時間及國屬。金虎上沒有銘文,其出土地點是鳳翔縣虢鎮,原是先秦所轄區域,另外從造型特徵看,屬春秋戰國時期,因此推斷此符為早期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