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國透雕龍鳳紋銅鋪首
- 館藏地點:河北博物院
- 出土時間:1966年
- 所屬年代:戰國
- 類別:青銅器
- 出土地點: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燕下都遺址老姆台
文物特徵,流傳歷史,出土環境,文物鑑賞,文化寓意,文物價值,社會評價,
文物特徵
戰國透雕龍鳳紋銅鋪首為青銅製品,長74.5厘米,寬36.8厘米,重21.5公斤。其龍頭、鳳首和蛇頸均為圓雕,通身雕細密的羽紋和捲雲紋,整體是獸首銜環只承蘭戒造型,獸首主體為中國傳說怪獸——饕餮。寬眉巨目,圓眼吊睛,面露凶色,鋒利的牙齒從口角兩邊露出並上卷,口鼻兩邊有須。面部結構緊湊,特點鮮明,層次清晰。
戰國透雕龍鳳紋銅鋪首上饕餮額部飾有一立鳳。鳳冠飽滿,頸向前伸,昂首瞪目,尾部翹起,兩爪粗壯尖銳,各抓一蛇。兩蛇構成饕餮的額梁,蜿蜒游弋,纏繞在立鳳的左右兩翅,雙首昂揚相對,好似因遭到侵犯隨時準備攻擊,又好似在苦苦掙扎。鋪首兩側各有一條向上攀爬的龍,剛勁有力卻又不失靈動,頸部從上端兩側向前彎曲,頭部向前伸,張口露齒,虎視眈眈地看著下方。尾部盤繞於饕餮雙目的左右下角。
戰國透雕龍鳳紋銅鋪首的環套在八棱半橢圓形的銜中,內徑16厘米,外徑29厘跨汽院米。環上飾雙龍紋,雙龍分別纏繞於環的兩側,頸部從上端兩側綬帶紋組成的圓環中鑽出,突出於環外,雙首相背,彎頸俯首,神情與上端雙龍相似。
流傳歷史
1966年,戰國透雕龍鳳紋銅鋪首出土於易縣燕下都遺址老姆台,先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後展出於河北省博物院“慷慨悲歌-燕國故事”展廳。
出土環境
戰國透雕龍鳳紋銅鋪首出土於燕下都遺址,燕下都是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位於保定市易縣東南。遺址呈長方形,占地3500萬平方米,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燕下都整個城址分為東城和西城兩部分。其中東城東北部為宮殿區,現存武陽台、望景台、張公台、老敬櫻雄牛姆台、老爺廟台等夯土建築台基10座。
文物鑑賞
戰國透雕龍鳳紋銅鋪首的造型採取了浮雕和透雕相結合的鑄造工藝,龍、鳳、蛇頸首均突出於器面之上,動物造型生動,形神兼備,通身飾細密的羽紋和捲雲紋。龍鳳紋樣講究相互配合,造型流暢舒展、婉轉自如,器形較大,紋飾美麗,形象生動,充滿緊張的氣氛,猶如一幅剪紙,揭示了大自然中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整體布局錯落有致, 結構嚴謹,系燕國代表性器物。
文化寓意
鋪首是中國古代器物上的附屬檔案,漢代以前,鋪首被稱為“金鋪”或“銅鋪”;唐代才出現“鋪首”和“婆判銜環”兩個概念;到明代,人們才開始使用“鋪首銜環”這一稱呼。所謂的“環”,是具有實際使用功用的部件,供敲門使用,同時又有裝飾意義,展示死者的財富譽嚷雅。在古代社會,人們認為要阻擋妖魔鬼怪進門,主要的方法是在大門上放一怪獸銜著門環,可以防止妖魔鬼怪入門。
文物價值
戰國透雕龍鳳紋銅鋪首是中國最大的戰國時期銅鋪首,上刻有龍、風、蛇等禽獸圖案,為酷甩煉考古文物所少見,由此推斷出燕下都宮殿規模大小。
社會評價
這件鋪首採取了浮雕和透雕相結合的鑄造工藝,造型精緻生動,布局錯落有致,線條婉轉細膩,藝術風格嚴謹,具有濃重的歷史厚重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項紙甩。(河北新聞網評)
文物價值
戰國透雕龍鳳紋銅鋪首是中國最大的戰國時期銅鋪首,上刻有龍、風、蛇等禽獸圖案,為考古文物所少見,由此推斷出燕下都宮殿規模大小。
社會評價
這件鋪首採取了浮雕和透雕相結合的鑄造工藝,造型精緻生動,布局錯落有致,線條婉轉細膩,藝術風格嚴謹,具有濃重的歷史厚重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河北新聞網評)